2003年石油价格_石油价格1932年
1.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2.火箭的燃料是什么?哪里来那么多?价格怎样?
3.保罗·盖帝的首富之路
4.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5.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年出现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引起了政界、媒体界的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起,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1911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34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世纪20-30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1932年购买了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30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和大量油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荷兰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荷兰—壳牌集团。20世纪20年代初,它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壳牌***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1928年,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改组土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各持有23.75%的权益,其余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
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石油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覆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策动军事,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英国石油公司保留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壳牌获14%的股权,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7%的股权,另外9家美国小公司共享5%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50∶50比例合资,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Stanvac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壳牌与BP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七姐妹”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展是在50年代前后开始的。
伊朗于1928-1938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年和1963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年为1009万吨,1950年达到3226万吨,1963年达到5349万吨,10年达到1.0545亿吨,14年超过3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年和1961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以及一批亿吨级(可储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400万吨,1952年突破1000万吨,1954年跃上3000万吨,1963年突破5000万吨,11年达到8327万吨。
阿联酋1958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1959年开始产油,1968年产油2400万吨,11年达到5000万吨。
沙特阿拉伯1938年到12年相继发现可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17个,其中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7个,特别是加瓦尔油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储量超过100亿吨。沙特阿拉伯1945年产量只有288万吨,1950年为2665万吨,1960年达到5000万吨,1965年突破1亿吨,10年已接近2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1945年的石油产量为2565万吨,1956年达到8600万吨,1955年1.6亿吨,1960年2.6亿吨,1965年4亿吨,10年高达6.87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12桶(1.64吨),委内瑞拉平均单井日产量为225桶(30.8吨),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5000桶(685吨)。
1953年,来自中东的利润,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亿美元,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6550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3559万美元。
1957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0万美元,壳牌2660万美元,新泽西等5家美国石油公司各1520万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6.45亿美元的利润。其中,1954年一年获得利润1.17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1300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3.85亿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积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215.58亿和200.67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在前15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203.5亿和140.6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84.84亿美元,营业额为57.11亿美元。
问题:请用AD-AS模型来分析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短期经济波动。
1929-1933年的美国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最终影响了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完全合法兄说我这个观点为辩而辩,真是冤枉我了)。在此,引用国家教科书内容:“第一,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持续时间特别长、规别大、破坏特别严重,是这次危机的显著特点。第二,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社会危机,美、德、法、日等国都出现社会动荡。为摆脱危机,各国纷纷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受经济危机冲击特别严重的德、日两国,建立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法西斯独裁,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取了罗斯福新政。”
关于此次大危机的原因,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从外国到中国,人们都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学者以往多从社会制度上寻找,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但未能说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与历次经济危机之间的不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有中国学者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层面,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和特征上去找原因,将研究重点更多地放在当时的财富过于集中、经济过热、疯狂的股票投机等具体的经济问题上。
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几乎一致否认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导致危机发生的经济政策失误或一些具体经济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为抑制股票过分投机而取的货币政策失误酿成了危机;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证券投机过度、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结构失调等因素对30年代美国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1933年初,前总统柯立芝在死前4天还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眼见马里兰银行倒闭时也惊呼道:“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到1933年3月,美国完全失业工人达1700万,半失业者不计其数。农民的现金收入从每年162美元下降到48美元,约有101.93万农民破产。危机期间,一方面生产过剩,消费紧缩,导致商品积压;另一方面普通美国人却缺衣少食,生活日益贫困。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
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种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全美有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卖*。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一句话:“我们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
这次起源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值下降36%,世界贸易缩减2∕3。
lanxiao兄认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成功的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而安然度过。因此更强调美国的自我调整能力很强。但我想强调三点:第一、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虽非世界第一但已经非同小可。第二、这场危机是世界性的,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这使得美国发生危机时,其人民不可能外流(因为其它国家情况类似)。第三、这场危机在短短的四年就过去了...移民国家的人民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要有“对比”。正如我们今天蜂拥而入美国,是因为有“对比”自己的国家美国更好才使得我们做出这种移民决定。而能够作出这种决定的人,也会在未来情况长时期倒置时作出一样的决定:离开。
关于我说的“第一、美国当时的国际地位虽非世界第一但已经非同小可。”,我做个补充。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的天赐良机,在这场欧洲大陆的你死我活战争中,美国战争财而且远离战争。这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没有颠覆英法的全球统治地位,但是美国和英法的国力差距,已经极大的缩小了。而且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的融合(英法的将军都说全体士兵吃着芝加哥的牛肉罐头上战场),使得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无可避免的同时席卷欧洲。
如果,这次经济危机,仅仅只有美国自己受罪,如果欧洲当时的经济和美洲相对独立开来,而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不能在4年内结束,你我能够想象美国不发生大规模移民回流现象吗?但是上帝真是眷顾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发生时,欧洲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中走出来才十一年! 使得欧洲无论是从经济力量还是安全环境,都无法和美国比拟,大规模的移民回流现象,没有发生。
在此,我们更明白美国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第一,控制全球为其转嫁国内资本利益集团矛盾所用。第二、美国经济衰退时,使得世界经济无可避免的同步衰退,造成依然无人能超越它的事实,防止大规模移民回流。
关于加拿大各省的独立问题
加拿大,一个不拥有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的移民国家。现在就面临着诸多独立问题。魁北克的独立将会是既成事实,无可避免了。阿尔伯特省的独立问题,矛盾还没有深化,目前情况稳定。mxmx也提到了加拿大各省的独立问题。加拿大就事实上存在利益集团之间矛盾是否能够最终调和的现实问题。
结论
所以,我提出的中国国家战略方法,就是要迫使美国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从而迫使美国分裂瓦解。而要达到让美国利益集团之间矛盾不可调和,同时又削弱美国国民的荣誉感自豪感,使得美国社会从底层到精英阶层都产生各自的矛盾冲突,首先必须的就是把美国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上拉下来。在这个前提下,美国自身的自我调整自我适应能力将会急剧下降,民族的内在矛盾将暴露无疑(新奥尔良风灾就是“美国人”这个民族内在矛盾的一次暴露),为资本利益集团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条件。而同时,中国要能够保持自己的发展势头,不因为美国经济的下滑而变动,那么在这种高低差的压力下,美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外流现象,是可以预见的。大规模人口外流会再次重创美国经济,加大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加速美国这个政治实体的瓦解分裂,未必不可能。(所以我最终选取了“加强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作为策略,从经济上削弱美国内部的维系力,从国民意识(文化)上削弱其国民归属感,从军事上削弱其能力和自豪感,而政治上不会严重刺激美国)
其实,美国现在资本利益集团之间就有矛盾,但是通过控制世界而转嫁了这种矛盾。我简单举个例子:炒外汇炒期货的这类资本家们,需要相对和平的环境,战争来了,对他们炒作增值并不利;石油利益集团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但是战争也可以是选项;但是利益集团需要战争,和平是他们资本的最大敌人。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调和这个矛盾的。在沙特,石油利益集团得利的同时,要沙特把石油收入投资到美国交给炒外汇炒期货的利益集团,同时让沙特购买美国满足利益集团。沙特这个美国的“奴隶”就在全身心的为美国各种利益集团服务着。伊拉克不听话,则利益集团出动得利了,石油利益集团自然要分一杯羹,炒外汇炒期货的利益集团就从石油期货的石油期货价格狂涨上得益(这一切都是有目的有的)。
试想,如果中国的全球布局完成,“和谐世界”观点在全球确立,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领先于美国时,美国国内的资本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如何能够向国外转嫁?!
不说别的,设如果中俄伊沙特能够另起一个中国石油期货左右世界石油价格,炒期货的资本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和石油利益集团之间如何调和矛盾,我拭目以待!(当然,实现这一点目前还困难重重,所以说我们任重而道远) `
`
说到“美国人民”,呵~~,我觉得作为选举用的投票主体,他们存在,但是作为决定国家政策的主体,他们不存在,他们仅仅是资本家的工具,资本家根据需要,通过舆论诱导他们,伊拉克战争美国人民从开始时的支持到现在的反对,我们已经非常明显的看出来:美国人民根本没有脑子。就算现在美国人民反对伊拉克战争又如何?战争已经进行了,利益集团之间的瓜分已经实现了,美国人民已经被利用了。等到资本家们对利益瓜分有不同意见时,“美国人民”才起作用!
火箭的燃料是什么?哪里来那么多?价格怎样?
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
在石油危机中,能源价格暴涨了5倍,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使得SAS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OY*?的产量OY减少至OY',均衡点由E移动至E',市场物价水平由P移动到P'。
结果是生产降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出现“滞胀”。由于影响宏观经济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总供给状况恶化,使原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遭到破坏。?
扩展资料: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百度百科-AD-AS模型
保罗·盖帝的首富之路
火箭的燃料是液氢液氧的高能燃料,也有固体燃料的新型火箭。
这种高能燃料一般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提炼的,很少有自然存在的,所以成本比较高。
火箭的燃料价格一般在1200元/升,不过主要供火箭使用,所以成本比较高。
通过我们可以看到,火箭燃料燃烧的高能推力,这就解释了,什么是腾空而起。
国际上火箭的燃料分为4代:第一代就是导弹用燃料;第二代就是偏二甲肼,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是容易污染环境,国外以及我们国内的长征部分型号也在用。第三代就是液态氧的煤油,这种新型燃料无污染,而且密度高,所以比较适合进一步开发,价格也低廉。第四代就是液态氢了,跟第三代一样,但是就是技术门槛高,投入资金大,一般小国无力承担,所以火箭跟综合国力挂钩一点不。
刚建国的时候火箭刚研制也就是长征系列1号的时候,当时基本是进口苏联的,那时我们有钱也研制不出来,主要是技术不达标。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燃料早已经实现的基本的自给自足,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口,专供航天发射,所以价格奇贵。这是第一代火箭;
我国第二代火箭长征2号,第三代火箭长征3号和4号,第四代火箭长征6号,7号,8号和11号,这些在役的火箭足已经说明了:火箭燃料的更新换代向更环保,更强劲,更实用方向发展,当然价格或许商业化运营以后估计会降下来。
下面就分享下固体燃料的制作小实验,供您参考:火箭燃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提炼的高纯度。
综上所述,火箭的燃料多重多样,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因为价格昂贵,实验室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象征性的提取少部分,所以国家的实力是基础。
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早在14 年,石油帝国的国王琼·保罗·盖帝所积累的财富,已超过了肯尼迪或洛克菲勒两个家族中的任何一个。
1957年,盖帝的资产就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命运》杂志列出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时,格蒂名列榜首。
作为曾经的世界首富,他是人们关注的目标,直到今天,这种关注依然没有结束,因为,由他创立的盖帝帝国依然还在发展之中。
保罗·格蒂1892年12月15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的父亲乔治·格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师,后来又开了一家保险公司,生活相当富裕。保罗是独子。
少年时期的保罗·盖帝是个聪明但不刻苦的小学生,常常惹得老师发脾气。闲暇时间不是沿着肮脏的铁道散步,就是躲在房间里如饥似渴地读书或是写日记。
J.P.Getty是美国一个很有名的人。他做石油生意,24岁就成了百万富翁。他具有冒险精神,有天生的商业头脑,也很有经营眼力。
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石油业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油价下跌,股票下跌,大多数投资家和石油商纷纷躲避这场灾难。盖帝却仍以其在经济危机中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洞察力,感到上帝赐予他的机会来临了。他果断地调整了他的石油战略。在整个20 年代,他所赚的钱主要是通过钻井和生产石油获得。当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为当时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高于帐面价值,而购买地皮开石油则划算得多。进入20 年代末,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股票价值下跌之猛令人目瞪口呆,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际价值。此时,只消用50%的钱或者更少就可以买到它。盖帝决定冒这个风险。他的信条是众卖我买,众买我卖。事实证明盖帝这次的决策是正确的。他30 年代初期购买的大量股票在30 年代中期猛烈升值,使得他的财富增长了几倍。
但最初他的战略的实施并不顺利。首先是他的母亲萨拉反对他在股票崩溃之时购买那些一直向下滑落的股票。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说服了公司的董事,开始购买加利福尼亚两家石油公司的股票。当他购买了300 万美元的股票后,继续下跌的股市使他损失了100 万美元。这次挫折对盖帝的胆魄、毅力是一次严重的考验。对盖帝来说,收购大量的股票不仅是想赚大钱,也是在实现他建筑盖帝石油帝国的宏伟。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攫取加利福尼亚十大石油生产公司之一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盖帝认为它是个便宜货,因为它的股票价格从他最初开始购买的17 美元跌到了3 美元。而太平洋西方公司股票的帐面价值为15 美元一股,就它的石油储量看又远远超出15 美元一股。1931 年底,盖帝终于获得了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控制权,而他个人的全部存款也花得一个子不剩。他接手新公司之后,马上把所有雇员统统解雇,然后再以较低的薪金把他们雇回来。
第二个目标是一个比太平洋西方公司大得多的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拥有2 亿美元资产和1233 个加油站的海滨联合石油公司。在股票狂跌的风潮中,它的股票价格下跌了90%,每股售价不到3 美元。盖帝毫不犹豫地在1932年1 月将乔治·盖帝公司的一块宝贵的地皮卖掉,用卖地得到的450 万美元现款准备收购海滨公司的股份。他选择了金融史上一个巧妙的时机开始他的行动。3 月12 日,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尔·克罗伊格在巴黎一家饭店自杀,两天之后,伊士曼·柯达公司的乔治·伊士曼也在罗彻斯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股票市场一片混乱。3 月15 日,盖帝以每股2.5 美元的价格一次买下了12000股。到3 月底,他已经用37232.50 美元买下了15000 股。
在整个30 年代,盖帝活跃在股票市场,竭尽全力揽集股份。他想获得海滨公司控制权的企图遭到了反击,但这并未丝毫削弱他的进攻意志。他向拥有海滨公司股权的使命公司发起了攻势,在1935 年——1936 年的两年时间里,他获得了使命公司40%的股份。继而增到45%,加上太平洋西方公司在海滨公司的股份,盖帝如今拥有了海滨公司20%的股票权。1934 年至1936年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而盖帝购得的股票价值也翻跟头似地上涨。1932 年他购买的海滨公司的股票每股仅2.5 美元,到了1936年涨到每股20 美元。1935 年他以每股10 美元多一点购得的使命公司股票,到1936 年上升到每股29.50 美元。盖帝的衣袋装得满满的。盖帝一直梦想扩展他的石油帝国的版图。早在1932 年,他就企图插足中东,在伊拉克的底格里斯以西获得一块租借地。这个虽然得到美国院的支持,却终于未能实现。这块肥肉落入了实力雄厚的英国石油发展公司之口。
对此盖帝一直耿耿于怀。他始终觊觎中东这块浸透了黑色液体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熄灭之后,盖帝不失时机地把脚迈进了中东。当时中东的石油生产格局已经确定,由英国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控制着波斯湾全部石油生产的80%以上,并支配着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结构。这7家石油公司号称“7姐妹”,而这7姐妹是绝不希望凭空再冒出一个新妹妹。
但盖帝决心不放过这次在中东获得立足的机会。他把注意力坚定不移地集中在一个被大石油公司所忽略的稍小的地区,即所谓的“中立区”。这是一块楔形的沙漠地带,面积为2200 平方英里,北接科威特,东临波斯湾,南邻沙特阿拉伯,尽管这块没人居住只有黄沙飞扬的地方一片荒凉,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却为它的主权争吵了几个世纪。最后以“中立区”的方式结束争吵。就是说谁也不是它的主人。但妥协方案规定两国均享有它的矿藏主权。盖帝为了获得开权,同意立即付给沙特阿拉伯国王950 万美元的巨款。此外,即便没有发现石油,他每年也至少要付给沙特人100 万美元。令石油业目瞪口呆的是他答应每生产一桶石油付给沙特人高达55 美分的开税。
1948 年12 月31 日,沙特人宣布盖帝获得了开特许权。同时他也有十足的耐心等待中立区的好消息。1950 年,中立区的开没有结果。1951 年,没有结果、1952 年,没有结果。在经历了4 年的挫折后,成功突然降临了。1953 年2 月10 日盖帝终于发现了石油。中立区石油的发现马上对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产生了影响。在1953年3 月一个月内,它的股票由每股23.75 美元翻到47.75 美元,使盖帝的财富成倍地增长。
为了打破“7 姐妹”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他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他加快了控制海滨石油公司的步子,因为他要使用海滨石油公司的。目下他的石油帝国里,由他控制的太平洋西方公司的权又胶着于中立区的开发上,于是他设法让他控制的另一个公司使命公司,向银行借了1400 万美元去购买海滨公司的股份。他终于以51%的股权夺取了海滨公司的控制权。于是,巨额的投资行动开始了。他投资2 亿美元,在美国东海岸建了一个新炼油厂。他还将投资6000万美元,用以翻修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旧炼油厂。他还准备以1 亿2 千万美元的成本,使海滨公司的加油站的数量翻一番。他还将花2 亿零7 百万美元建造第一艘超级油轮,将原油运到欧洲、美国和日本。
盖帝精明地发现中立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浅井里的,阿米诺伊尔不愿生产的“废油”。这种油的质量远远低于深层油砂层的油,但储量远比后者大,可以使他发一笔大财。他尽量压缩生产成本,使这种油在市场上以1美元一桶出售,而每桶油送运之前的成本为75 美分。盖帝获得的丰厚利润令竞争对手十分佩服。
盖帝对自己所有的油井的详细情况了如指掌。这一点就连他他的敌人也不得不赞扬:他可以告诉你每一口井的情况——它坐落在什么地方,钻探的成本是多少,每天的产量如何。有时盖帝会搞点小小的花招检查一下他的石油工程师。他改动有关油井的某些数据,看工程师们能否发现。
盖帝很谨慎地花他的钱。他把企业管理费用保持在最低水平,从不允许中立区的雇员超过700 人。他把中立区的每一口油井都当做一个单独企业,把费用分配到每台油井。在很短时间内,他就收回了在“中立区”所花的每一元钱。
70 年代初,阿拉伯国家将石油价格翻了两番,从每桶3 美元提高到12美元。盖帝也变得更加富有了。
16 年6 月6 日凌晨,盖帝停止了呼吸。
据当时《纽约时报》报道:琼·保罗·盖帝逝世时留下总共价值约20多亿美元的财富。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1905年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口探井。1905年6月,开始产油。1905年9月6日,兄弟俩终于在安那安德森(Annu Anderson)打出了一口自喷井,接下来在这口井附近又打出了80多口油井。随着安克尔油气公司的繁荣兴旺,弗兰克兄弟俩开始涉足银行业,成立了市民银行信托金融机构。三年后他们购买了竞争对手巴特尔斯维尔国民银行的财产。在银行业务上取得了成功后,他们决定将永远离开前途未卜的石油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分涨至1美元,这种情况诱使兄弟俩又回到石油业。1917年6月13日,兄弟俩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资产300万美元,27名雇员。此后仅仅7年的时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就猛增至1.03亿美元。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从它成立之日起就从事天然气和液化气的业务。他们对在钻井过程中发现的天然气很感兴趣。当时的一些公司把这些天然气都白白地烧掉,但这兄弟俩认识到了这种气体的价值,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从天然气中提取更多液化气的方法上。
1917年10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第一家从天然气中提取天然气液的工厂在巴特尔斯维附近的哈密尔顿(Hamilton)建成投产。由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用了新开发的吸收工艺取代了传统的加压工艺。到1924年底,该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天然气液生产者。
1926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达到2.66亿美元,纯利0.214亿美元,拥有2000多口井,日产原油55000桶(约合275万吨/年)。
面对日益增长的原油产量,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炼制和销售业务。到1926年,美国国内已有约1500万辆福特T型汽车,车用燃料 -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迅速捉住了这一时机,于1927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的潘汉得尔(Panhandle Town of Borger)开始经营它的第一家炼油厂,并在维奇托·卡(Wichita Kan)建立了该公司的第一家加油站。1930年美国第一条州际公路(66号公路)开通,随之公司沿路设立了加油站,并使用Pillips66的盾牌图案作为公司标志至今。
1929年随着股市的狂跌,爆发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感到前途渺茫的同时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继续扩大它的业务范围。1930年该公司率先搞起了液化石油气业务。同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兼并了独立油气公司(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这一兼并活动加强了该公司下游业务的力量。
193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工程。这项工程是将几种不同的产品在同一管道里运输。该工程耗资2000万美元,耗时一年半,建成了由博格(Borger)到路易Ⅲ全长为1094公里、直径为8英寸的管线,这条管线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销售能力大为增强。
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公司第一次出现亏损,数额达570万美元,股票从1929年的每股32美元下降到3美元。
1932年情况开始好转,1934年利润回升。正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西方国家将要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期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成橡胶和高性能航油制造工艺被开发出来。合成橡胶工艺的发明弥补了美国军事上的需求,而公司生产的100号高辛烷值汽油大量用于英美空军。1944年到195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增长了3倍多。1948年菲利普斯化学公司成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其全部股权。
到二战结束的1955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已在国外开始了一系列的勘探活动,在委内瑞拉、加拿大和哥伦比亚获得了勘探面积,而且目标盯着中东地区,到60年代中期该公司已经在中东、利比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开始了原油生产。
1952年和1962年该公司两度到阿拉斯加进行石油勘探,结果在库克茵莱特(Cook Inlet)发现了油气。
60年代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一项把在阿拉斯加生产的液化气运抵日本的工程。这项工程是美国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第一次大规模贸易。目前这项工程仍在执行之中。
早在50年代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开始从事化工业务。1957年发明了一种高强抗热塑料马莱克斯(Marlex)。1962年又发明了一种韧性塑料莱通(Ryton),1967年还发明了K树脂。在50、60年代菲利普斯化学公司蒸蒸日上,获利甚丰。
70年代化学工业不景气,但仍不失为该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
1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它的合伙者在北海进行勘探,在接连打了11口干井。公司几乎决定撤出的时候发现了埃科弗克(Ekofisk)油田,打出了北海的第一口商业油井。埃科弗斯克油田的发现是菲利普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以后的5年时间里,在埃科弗斯克附近又相继找到了五个油田。埃科弗斯克高峰时的产量达到日产油13万桶(相对于年产650万吨),目前埃科弗斯克的产量仍占公司总产量的 1/5。埃科弗斯克几个大油田的发现时先后发生了阿拉伯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和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些使美国的石油供应空前紧张,它不仅使得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进入了世界大石油公司的行列,而且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身价倍增。
两次能源危机动摇了美国海外石油安全的自信心,增强了象菲利普斯这样的石油公司去扩大他们的决心。并促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70、80年代增加了它对替代能源如煤、地热、核能、页岩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
一、德国为了摆脱危机,不得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由举债,兴建公共工程。
大力扩军。
配给制。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
二、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在未来经济就会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崩溃。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所谓“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德国没能灭亡苏联,从而加速了其败亡。
三、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在德国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