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电价和油价对比_特斯拉电价和油价对比图
1.电价上浮20%,汽车成本优势还在吗
2.油价一升8、9元,特斯拉、比亚迪纷纷涨价,买新能源车该如何选?
3.充电价格并不统一,特斯拉车主需要注意这些细节
4.2022年三月初新能源汽车迎涨价潮,燃油车也会跟着涨价吗?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性事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电价上浮20%,汽车成本优势还在吗
随着油价的上涨,电车也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拿特斯拉来说,毕竟作为技术领先的电动汽车,所以销售量、口碑包括使用感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特斯拉已经发布了很多个版本,版本不一样,那么充电的费用就是不一样的。根据相应的数据调查可以了解到,基本上特斯拉充一次电是需要30元到40元之间,而且充一次电可以跑个100公里左右。
小编是比较喜欢特斯拉的,而且也有着买特斯拉的想法,所以对特斯拉的一些数据就会格外的关注。特斯拉作为一款合格的电车,不管是外形,又或者其他的方面,都是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因为充一次电是不能够将车辆充满的,毕竟一辆特斯拉的行驶公里是在500~600,因此冲一个小时,也就能够行驶1/5~1/6的公里数。
其实电费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个方面,如果是在农村里面充电的话,一度电大概也就是几毛钱,所以充一个小时也就是30~40元之间,但是如果是在城市里充电的话,一个小时则需要50元左右,不过比加油划算的多。不过如果是在2017年购买特斯拉的话,终身充电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这是因为特斯拉为了自己的销售,而做出的一个福利。
不过电车的品牌还是非常多的,所以小编也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的跟着他人去购买,可以对比一下再去选择,也可以选择混动的汽车,这样即使路途没电了,也可以去烧油。但是特斯拉真的是非常不错的一款车辆,而且经常能够在路上看到他人开特斯拉的画面,真的是非常的帅气,而且整体的外观就像跑车一样,简直绝了。
油价一升8、9元,特斯拉、比亚迪纷纷涨价,买新能源车该如何选?
今年10月8日,常务会议指出,市场电价上调幅度在原则上不得超过20%。一直以来,依靠出行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在新型电价调整之际,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优势。
为此,在今年11月3日,小鹏汽车充电桩调整了充电价格,峰值价格每度1.92元,中间时段每度1.38元,谷值时间段每度0.9元。其实不止小鹏汽车一家充电桩涨价,国家电网等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充电价格上涨,现在电价基本已经由以前的0.6元/度-0.8元/度上调到了1元/度以上,热门地段甚至达到了2元/度。
而特斯拉更甚,海外充电桩的充电价格平均上调幅度在20%-40%之间,加利福尼亚州充电桩由原先的20美分每度上调至26美分每度,俄勒冈州充电价格直接翻倍,12美分每度调整至24美元每度。
在电价、油价齐齐上涨的今日,究竟是电动汽车划算呢,还是燃油车划算呢?其实像英朗、轩逸等家用燃油车油耗也不多,市区差不多7个油左右,而在郊区就更低了,甚至连6个油的不需要。而像凯美瑞双擎这类B级车,油耗就更少了,市区也只需要5个油。按今天92标号油7.48元每升的价格来计算,每公里的油价也就0.4元左右。
电动汽车则需分情况来看,自家配有私人充电桩的,行驶成本极低,按北京三档电价0.7883每度来计算,百公里算上损耗也只需14度电,每公里电费仅需0.11元。但家里没有自建充电桩,需要到充电桩充电时,就按前文所述,小鹏汽车中间时间段每度1.38元的价格计算,每公里成本0.22元。日常通勤,无论怎么算,还是电动汽车划算些。
但高速除外,在高速上行驶,120KM/H的速度会使很多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耗飙至20度以上,并且如果需要在高速补给能源就更贵了,基本上0.5元每公里的价格是跑不掉的,因此,在高速途中,电动汽车反而比燃油车用车成本更高。
就目前而言,随着政策性福利的减少,公用充电桩充电费用上涨已经是大势所趋。尽管未来电价有一定的上涨幅度,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日常出行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实际,做出相应选择。
充电价格并不统一,特斯拉车主需要注意这些细节
油价一直在上涨,在油价上涨和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情况下,目前,新能源市场补贴在下降,各品牌都采取一定政策保持价格不变,以稳定新能源市场和燃料汽车市场的竞争优势;下一步是油价的持续上涨,这使得新能源市场似乎看到了仲夏的到来。随着订单的增加和产能问题导致的交付周期不稳定,新能源市场的声誉受到了动摇。
行业领头羊特斯拉车型的持续涨价,这使得其他新能源车型准备快速上路。在这个时候,它是和平的。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买特斯拉;比亚迪的突然涨价打破了僵局。每个人都在想,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生变化。无论你买燃料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在购买汽车之前都要考虑预算。预算决定了你能买什么车。否则,尽管你喜欢的车很好,但没有钱包是无法支撑的。因此,在选择汽车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预算。
它比传统汽车更方便充电,也比传统汽车更方便充电。如果你对新能源汽车没有很高的要求,但不要限制出行和通勤在市区,你只需要考虑当地充电方的不方便和慢的速度,并且不要太注重耐力。如果你经常远行长途行驶,你需要考虑汽车的耐久性和充电速度。
在选择车辆时,尽量注意可再生能源汽车的电机,车身材料的结构强度、安全气囊、防水等级、电池标准等级等。此外,在智能配置方面,最好是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和PM2 5汽车净化器、电动空调、多媒体车机系统、手机互联和USB接口,因为这些配置在日常驾驶中经常使用。车辆声誉的重点可以放在车主反馈的优缺点上,如里程缩水、刹车问题、二手车折旧率等,看他们是否能接受,最后做出选择。
2022年三月初新能源汽车迎涨价潮,燃油车也会跟着涨价吗?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一直是这几年发展的重心。和传统燃油车比,拥有不用更换机油、变速箱油、滤芯这些零件的优势,但也面临着续航里程和充电这两个局限,而各个地方的充电价格也有所不同,不像汽油价格是统一定的。
特斯拉作为在国内发展时间较长的新能源车品牌,也在逐步完善配套的充电设施,在北京地区特斯拉配套的充电站就有超过八十个。具体的充电费用也根据充电站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以及当地的新能源车充电指导价格而有所不同。
目前特斯拉可用的充电桩有家用充电桩和超级充电桩两种,家用充电桩连接家庭用电,也就是走自己家电表的电字或者单独装电表。家用充电桩受阶梯电价影响,影响因素是每月用电量千瓦数,“度”就是“千瓦时”,每月用电量在240千瓦时以下是电价0.4883元/千瓦时,超过240千瓦以上是电价0.5383元/千瓦时。目前特斯拉像Model3这样的主流车型都是85千瓦时车型,充满一次电会在70-80度电,充满一台车的价格会在35-43元之间。
在公共场所的超级充电桩价格也不是统一的,各地点位置不同,价格在1.5到1.8元/千瓦时,在使用超级充电桩时,价格通常为家用充电桩的两倍。目前特斯拉的充电桩在不断增多并完善配套设施,但电价却不像油价那样统一,而车主也可以多加注意。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认为燃油汽车不会跟着涨价,因为汽油的价格已经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如果燃油车的价格再继续往上升,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新能源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迎涨价潮。
2022年三月初,也迎来了新能源汽车的涨价热潮。难道是因为汽油的价格不断上涨?所以说,新能源汽车也要紧跟着上涨的节奏,提高车价吗?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新能源汽车是非常便宜的,因为毕竟燃油汽车是行业的老大,所以为了打开市场,新能源汽车不得已低价格的姿态进入市场。
二,多家品牌新能源汽车宣布涨价。
可是现在新能源汽车也要涨价了。北京时间2022年3月16日,比亚迪在官网宣布涨价的消息,涨价的区间大概在3000元到6000元之间。而在比亚迪发布涨价之前,其实,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特斯拉也宣布了涨价的通知。而且特斯拉的降价幅度还非常的高。特斯拉的model Y系列上调的价格在一万元左右。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知名的新能源企业之外,其他的品牌也都纷纷宣布涨价。
三,燃油车的价格不会上升。
其实,新能源汽车涨价的原因并不是受汽油价格的影响,而是因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材料和芯片的价格在不断的往上涨。所以汽车的价格才会涨。不少网友担忧,燃油车的价格会不会因为新能源汽车涨价而随之升高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燃油车的价格不会上升,因为汽油的价格已经涨得很高了,如果这个时候车价也持续上升的话,燃油车的市场会越来越小。相信不少用户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汽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