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五规划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哪些重大战略举措?

2.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3.西安宝润实业有限公司的西安市宝润实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4.优秀工作报告参考

5.为什么稳定物价通常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2020年国内成品油价格走势_五年来成品油价格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重要的数据,从数据上看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是具备的。问题是,央行决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不仅仅是简单的依据CPI数据,一般讲究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央行依据哪些数据决定货币政策呢?主要是现行指标和决定物价走向的指标,比如国际原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铁矿石价格、主要经济体经济数据、国内经济形势等。简言之,这些指标佐证了央行实施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成熟。

影响货币政策的直观条件

决定经济走向的宏观政策主要有两个: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一向主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尤其在经济下滑期间,降低企业税费让企业休养生息,降低个人所得税让居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并为此写了很多文章,结果不尽人意。一位退休的部级财经高官在一个公开场合说过,我们的财政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积极过。而投行经济学家梁红最近证实,2008年四万亿刺激,其实也是企业和居民承担的。她是从和企业、居民负债率增减角度证实的。

看来,在当下,财政方面收税动力很足很强劲,减税很难。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财政出政策企业和居民买单而已。

本人也不是研究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只是一个货币政策观察者。既然财政政策基本靠不住,那只有看货币政策了,其实,中国经济的增长大多数情况下依靠的还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分三种:宽松、从紧和中性。各自表示又有很多种,宽松的表述就有相对宽松、宽松、积极等;从紧又有适度从紧、从紧、调控,曾有过极端的说法如收缩银根,现在不用了;中性的表述有稳健等。

2015年的货币政策基调将由正在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定调,不过,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为这次会议定下的基调是“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个人觉得,财政政策无论怎么积极就那么回事,正如上述那位财经高官说过的,从来没积极过,何谈奢求?

倒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有点意思,尽管提法不止一次,这为央行根据国内外各种形势决定央行执行货币政策预留了空间,可紧可松。

第二个直管依据是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1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4%,环比下降0.2%,这也是一年内一直保持在3%之下,连续三个月低于2%,并创五年来新低。

2014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5%。

货币政策宽松的条件成熟

长期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未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而调整货币政策,央行所言的前瞻性和反周期调控并不是空话。

央行考虑最多的是输入型通胀,影响我国通胀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这些条件均支持央行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又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早在2012年7月笔者在为《中国周刊》撰写了一篇《高油价与扭曲的银企关系》一文中写过:“国际油价从年初的每桶110.55美元/桶,下跌到6月24日的77.56元,跌幅高达29.8%,但国内的成品油下调的幅度远远不够。只有当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CPI大幅下跌,央行可以不再忧虑通胀,方能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银行才会不再担心央行上调准备金,才会给企业放贷,进而会恢复到企业活、银行兴的良性轨道上来。”

美国银行旗下的美银美林发布《廉价石油的输家和赢家》图表显示了国际油价下跌30%后头一年各国GDP所受影响:中国和美国增0.5个百分点,俄罗斯减1.5个百分点。

成品油是工业基础原料,其价格直接影响到CPI。另外,成品油在CPI中的比重约为0.2%,此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在3.6%左右,将对CPI涨幅直接拉升0.007%左右。

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下跌了40%左右,如果国内油价相应下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就不再有通胀的顾虑了。

央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阀门掌握在发改委。

第二,大宗商品、煤炭、钢铁。无论铜或者其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也是工业重要原料,钢铁更是。据上述美银的报告,煤炭2010年峰值以来跌52%,铜今年年内跌14.4%,铁矿石今年至今跌41%。

无论内外,这些工业基础原材料都在下跌,钢铁和煤炭早已被我国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即便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产品价格也很难上涨。

第三,反腐。2013年3月,我在“被妖魔化的M2”系列文章的第四篇《M2对通胀的影响远不及贪腐和垄断》一文中有专门论述(本文中所提文章均收入即将出版发行的《金融的真相》中),文章所列举部分不再赘述。

随着反腐的深入,对于企业来说,贪腐减少,就会直接降低成本,价格就会降低,现在的CPI大幅降低,并非工人工资降低或其他成本降低所致,这就是反贪腐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两年前已经在文章中预期到的结果。

十二五规划就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哪些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石油申购指南

◎本次公开发行的基本情况

申购简称:"中国石油",申购代码为"780857"。

1、股票种类

本次发行的股票为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00元。

2、发行规模和发行结构

本次发行A股股份数量不超过40亿股。回拨机制启动前,网下发行股份不超过12亿股,约占本次发行数量的30%;其余部分向网上发行,约为28亿股,约占本次发行数量的70%。

网下发行由本次发行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负责组织实施;网上发行在网下发行的最后一天同步进行,投资者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实施,以价格区间上限缴纳申购款。

本次网下和网上发行结束后,发行人和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将根据累计投标询价情况,并参考发行人基本面、H股股价、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和市场环境等,在发行价格区间内协商确定本次发行价格。最终确定的本次发行价格将于2007年10月30日(T+2日)在《定价、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公告》中公布。

3、本次网上发行对象

持有上证所股票账户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及发行人须遵守的其他监管要求所禁止者除外)。本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主承销商)的证券自营账户不得参与本次发行的申购。

4、申购价格

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区间为15.00元/股-16.70元/股(含上限和下限)。网上资金申购投资者须按照本次发行价格区间上限(16.70元/股)进行申购。

此价格区间对应的市盈率区间为:

19.71倍-21.95倍(每股收益按照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遵照中国会计准则确定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2006年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前的总股数计算)。

20.15倍-22.44倍(每股收益按照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遵照中国会计准则确定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2006年净利润除以本次发行后的总股数计算,发行后总股数按本次发行40亿股计算)。

5、申购时间

2007年10月26日(T日),在上证所正常交易时间内(上午9:30至11:30,下午13:00至15:00)进行。如遇重大突发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本次发行,则按申购当日通知办理。

6、本次发行的重要日期安排

(一)本次发行重要时间安排

交易日 日期 发行安排

T-4 10月22日 刊登《招股意向书摘要》和《发行安排及初步询价

公告》

初步询价起始日

T-2 10月24日 初步询价截止日

刊登《网上路演公告》

T-1 10月25日 刊登《初步询价结果及发行价格区间公告》、《网下

发行公告》和《网上发行公告》

网下申购缴款起始日

网上路演

T 10月26日 网上资金申购日

网下申购缴款截止日

T+1 10月29日 确定本次发行的发行价格

确定是否启动网上网下回拨机制

确定回拨后(如有)的网上/网下最终发行数量

网上申购配号

T+2 10月30日 刊登《定价、网下发行结果及网上中签率公告》

网下申购资金开始退款

网上发行摇号抽签

T+3 10月31日 刊登《网上资金申购摇号中签结果公告》

网上申购资金解冻

注:1、T日为网上发行申购日

2、上述日期为工作日,如遇重大突发影响发行,保荐人(主承销商)将及时公告,修改发行日程。

7、拟上市地点:上海证券。

◎发行人历史沿革、改制重组:

(一)本公司的设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同意设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复函》(国经贸企改〔1999〕号文)批准,中国石油集团独家发起设立本公司。本公司1999年11月5日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注册登记。

(二)发起人及其投入资产的内容

根据于1999年11月5日起生效的《重组协议》,中国石油集团将与上述本公司设立时的主要业务有关的绝大部分资产、负债和权益投入本公司,包括:13家原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企业及1个勘探处;15家炼油和石化生产企业;21家销售公司;1家从事原油、天然气和成品油长距离管输业务的公司,以及其他之前由中国石油集团拥有的配套管道;2家科研机构;23份对外合作勘探开发陆上石油及天然气协议项下的,且按照该等合同和中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属于中国石油集团的全部权益。

◎发行人主营业务情况:

(一)发行人的主营业务概况

本公司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我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在由全球能源领域权威机构普氏能源公布的"2006年全球能源企业250强"中,本公司名列第六位,连续五年居亚太区第一位;在由美国《石油情报周刊》公布的"2005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中综合排名第七位;在由《商业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商业周刊》亚洲50强"企业中排名第一位;并当选《亚洲金融》杂志公布的"2006年亚洲最盈利公司(第一名)"。本公司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能源公司,成为全球石油石化产品重要的生产和销售商之一。

本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主要包括: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销售;基本石油化工产品、衍生化工产品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的输送及天然气的销售。

本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商。本公司的油气在国内占显著优势地位,拥有大庆、辽河、新疆、长庆、塔里木、四川等多个大型油气区,其中大庆油区是我国最大的油区,也是世界最高产的油气产地之一。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公司的原油和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分别为116.2亿桶和15,140.6亿立方米,分别占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合计的70.8%和85.5%。2006年,本公司的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8.3亿桶和449.5亿立方米,分别占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合计的66.4%和78.5%。2007年前6个月,本公司的原油产量和天然气可销售量分别为4.2亿桶和226.0亿立方米。

本公司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本公司已形成了多个大规模的炼厂,其中包括3个千万吨级炼厂,并具有覆盖全国的成品油终端销售网络。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公司一次蒸馏总能力为9.4亿桶,占全国的37.7%;2006年,本公司生产的汽油、柴油和煤油约为6,831.8万吨,占全国的38.6%,并销售7,490.4万吨以上产品,占全国的43%。2007年前6个月,本公司分别生产3,554.5万吨汽油、柴油和煤油,并销售4,093万吨以上产品。截至2007年6月30日,本公司拥有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中国石油集团拥有或与第三方共同拥有的由本公司提供监督支持的加油站共18,630座。近年来,本公司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本公司成品油零售量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9.0%、31.8%和34.7%。

本公司是我国主要的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本公司的化工厂绝大多数为炼化一体化企业,这有利于确保原材料供应,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的灵活性,从而增强成本竞争力。本公司生产的乙烯、合成树脂等化工产品在我国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公司的乙烯产能为263.0万吨,占全国的26.6%,2006年本公司的乙烯产量为206.8万吨,占全国的22.0%。2007年前6个月本公司生产乙烯130.5万吨。

本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运输和销售商。本公司拥有显著的优势,在我国天然气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天然气骨干管网,在我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区域天然气供应网络,有利于抓住我国天然气市场迅速增长的市场机遇。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公司拥有并经营的天然气管道长度为20,590公里,占全国的77.8%。2006年,本公司天然气销售量达384.2亿立方米,较2005年增长29.0%,占全国的73.6%。2007年前6个月,本公司天然气销售量约223.0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0.5%。此外,本公司在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运输方面也处于市场领导地位。截至2006年底,本公司拥有并经营的原油和成品油管道长度分别为9,620公里和2,413公里。

本公司海外战略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截至2006年12月31日,本公司在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经营油气勘探与生产业务,境外原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本公司的5.5%和1.5%,2006年境外油气产量分别占本公司的6%和3%。

本公司的经营涵盖石油石化行业的各个关键环节,从上游的原油天然气勘探生产到中下游的炼油、化工、管道输送及销售,形成了优化高效、一体化经营的完整业务链,极大地提高了本公司的经营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竞争优势

本公司拥有以下主要竞争优势:

1、是我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销售商,油气在国内占显著优势地位;

2、拥有领先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技术,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3、在规模巨大并持续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是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和销售商之一;

4、拥有国内最大规模和最广泛的油气输送管网,强化了市场影响力和渗透力;

5、优化高效的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链有利于抵御行业波动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6、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有利于获取可持续的油气,提高长远竞争力;

7、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和稳健的财务结构;

8、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9、拥有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声誉和市场形象。

◎十大股东:

报告期 股东名称 持股数(万股) 占总股本比例(%) 股份性质

2007-10-26 Halbis Capital Management (Hong Kong) Limited 35766.60 0.20 流通H股

2007-10-26 J.P Morgan Chase & Co. 106779.59 0.58 流通H股

2007-10-26 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103254.44 0.56 流通H股

2007-10-26 Berkshire Hathaway Inc. 237940.40 1.30 流通H股

2007-10-26 Credit Suisse Asset Management Australia Ltd. 66109.58 0.36 流通H股

2007-10-26 Fidelity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td. (HK) 32691.57 0.18 流通H股

2007-10-26 Capital Research & Management Company 51855.80 0.28 流通H股

2007-10-26 Templeton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Ltd. 108382.29 0.59 流通H股

2007-10-26 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N.A. 45929.29 0.25 流通H股

2007-10-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5792207.78 86.29 国家股

2007年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就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

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

一方面,充分发挥投资的引导作用,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

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要把推动服务业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

我们将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把解决好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期间,要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个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实施改善民生行动,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的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试点,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全覆盖;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的支付水平,发展社会的救助事业,切实加强对孤残老人和儿童的帮助和救助;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我们将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力同步提高。未来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实际增长达到7%以上。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面落实优先战略,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再生利用的产业化;提高应对气侯变化的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实施重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到201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别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为实现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进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仍然是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将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金融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税的改革,扩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围。

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深化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的改革,推进水价、电价的改革,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提高排污费的征收率,建立健全、环境产权的交易机制。

西安宝润实业有限公司的西安市宝润实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介绍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

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9.5%,

是1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4∶50.2

∶33.4变化为2005年13:51:36,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明显呈现出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从就业结

构上看,“十五”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继续减少,从“九五”末期的50.0%下降到2005年

的44%,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从“九五”末期的27.5%上升到2005年的33%,第一产业就业人

数的减少,显示了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出,这种流动对推动城市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二、三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十五”时期各产业内部也同样表现出了继续优化的趋势。工业结构内部呈现出明显的技术升级

特点,高技术产业占工业部门产出份额不断提高,以为基础的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份额同期则有较

大的下降。 “十五”期间,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稳步下降,林业比重相对稳定,而牧业和渔业的比重

稳步上升,反映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带动需求结构变动,进而带动生产结构转变的情形。同

期,服务业中的邮电通讯业、科技教育事业、旅游业等得到了高速发展。

“十五”期间,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通过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在

抓好国有重点企业改革的同时,继续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

小企业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大推动了国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经

济运行环境也得以改善。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统一市场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我国的地方保护程度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下

降,阻碍地区间经济交流的地方性法规得以清理,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在迅速加强。

(三)、我国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能源交通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能源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

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格局。2004年,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 5亿吨标准煤,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输运体系初步建立,原油、成品油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运的区域性

管网,天然气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西电东送效果显著,区域电网得到加强。

――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9. 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

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 2%降到2004年的67. 7%。优质清

洁能源的比重逐步上升。核电装机容量达到694万千瓦,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得到重视,燃料

乙醇商业化应用已在9个省展开,煤制油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始实施。

――能源产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石油天然气工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地质复杂区

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矿

井,国有重点煤矿煤机械化程度从1990的65%提高到2004年的79%。电力工业,火电30万和60万千瓦

级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水电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建设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能源节约和环保取得进展。按不变价格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16. 6吨

标准煤,下降为2004年的5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以上。节能工作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能源领域环境保

护得到加强。

――能源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能源市场逐步发育,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合理竞争、宏观调控

的能源体制正在形成。能源立法工作明显加强。

交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通车里程约190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约50万公里。铁轨在历史

上第一次铺进了西藏。

“十五”期间重点工程:

青藏铁路 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全长1142公里;2001年6月开工,2005年10月铺轨完成;世

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西气东输 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途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

镇;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2月全线正式商业运行;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

管道工程。

西电东送 开发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区的电力,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

浙江和京、津、唐地区;2000年11月首批工程开工,2004年9月南部电网通道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骨

干工程,变西部地区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为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到西北、华北各地;2002

年12月东线工程率先启动,2005年9月中线水源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加高,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

段;通过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

中国大水网。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在经济学界,人们更

多地拿人均GDP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消费结构和

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

同寻常的意义。一个共识是,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 2000年我国人

均GDP 为856美元,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

到1269美元; 2005年约1380美元。 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是建立

在两个基本的国情之上:第一,底子薄、基础差,科技力量不足;第二,人口多、耕地少,相对稀

缺。而且,新中国成立56年来,我国人口大幅增加了,达到了现在的13亿多。然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

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十五”期间,在经济较快增长和就业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其中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

民收入低水平增长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变。在支持农民增收方面投入了巨大努力,包括减免农业税

费,进行粮食直补,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和环境等。

国家统计局在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2000

年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比2000年增长42%。反映城

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9.4%和49.1%,降至2004年的37.7%和47.2%。

2005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与上年底基本持平。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降至2004年的2610万人。2001-2004年

期间减少贫困人口919万人。中国人类发展指标2003年为0.755,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为第85位,比

1990年上升了20位。

我们已经站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起点。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越

来越多的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

城镇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正在成为新的需求亮点,交通,通讯,文化,旅游,等方面

的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民家庭在食品,服装,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衣:从“一

衣多季”到“一季多衣”。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行:

从个人买车到排队提车。居民衣、食消费正在向住、行消费转移,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步入“加速跑”阶

段,正进入一个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迈进。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字,2001年,我国汽

车产销为233.44万辆和236.37万辆。此后,我国汽车产销量每年跃上一个百万辆台阶。2005年,“十

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

575.82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2.55%和13.54%。加上全年进口汽车16万辆左右的销量,我国汽车市场以

近592万辆的总规模超过日本本土的580万辆,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5年我国汽车及零部

件、发电机、数控机床等逐步成为出口新亮点,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

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据推算,“十五”期间我国大约

有600万辆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使他们圆了家庭轿车梦。

从住来讲,“十五”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

改善。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超过“十五”

规定的22平方米。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 户均住

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

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在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

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建成了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电信网络,固定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数约达到

7.46亿户,其中手机用户数接近4亿户。

(五)、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

“十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率从“九五”期末的

36.2%增加到2003年的40.5%,三年内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着城市建设的

大规模进行,城市建成区面积2003年达到2.83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了26%。城市的道路长度从

2000年的16万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20.8万公里,增加30%;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2003年为6.2公里,比

2000年增加51%。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0年的45.4%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76.7%。

城市化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密度从2000年的442人

/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847人/平方公里,短短三年内,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了91.6%。同时,城镇

人口从2000年的4.59亿增加到2003年的5.23亿,而乡村人口则从2000年的8.08亿下降到2003年的7.69

亿。“十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和相关政策力度的加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断扩

大,从2001年789万人扩大到2004年的980万人,2005年全年新增就业人数0万。截至“十五”期末,

全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亿,比“九五”期末增加400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近2.7亿,比“九五”

期末增加4200万人,中央确定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连续3年超额完成。“十五”期间,1800多万国有

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390万就业困难人员

(“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压力缓解的速率加快了。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大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带(群)体系的发展

也初见端倪,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和环渤海京津唐城市体系都已初步具备了城市

带的雏形。

(六)、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在更广阔的领域

和更深程度上加入了国际分工。第一,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国内

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0年至200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4743亿美元增加到1.4万亿美元。目前外贸进出口总额

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国际贸易增量乃至全球贸易总量的

主要推动力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空间,国内产业也经受住初步

的竞争和考验,获得了有力的发展。随着世贸组织“过渡期”的逐渐结束,中国也将面临一个全新全方

位的环境。我们已经站在对外开放的新起点上。

(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防、科技、教育等事业成绩显著。

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自主创新成就显著。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

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取得

了丰硕成果,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创新成果蜚声世界。盘点5年来的科技进展,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在

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航空航天领域,“十五”期间,中国航天成就斐然,共实施二十四次航天发射,将二十三颗卫星和

五艘“神舟”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

人多天”的重大跨越,我国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的国

家。

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研究居国际前列;多粒

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

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传输,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

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SARS冠状的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为研制有关

防治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研制的11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世界十强,中国已成为除美

国、日本以外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自主研发的龙芯、众志等系列CPU

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信息核心技术“空芯”化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研制成

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水稻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首次在国际上成

功克隆了水牛,这一成果将对水牛的高效繁殖和转基因产业化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材料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全固态激光器,巩固了

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全固态红、绿、蓝激光器一些主要品种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开发完成了适合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超导滤波器子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

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

科技发展造福社会。回首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惠泽亿万人民。 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先进制造

与自动化等国际高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

济增长点。仅以集成电路专项为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近100亿

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批高精尖数控机床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

中得到了应用。这些高精尖机床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西电东输”、“南水北调”和国

防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加工装备。科技创新提高了各种的利用效率,为缓解能源、矿产和

水等的紧张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我国开展了利用半导体照明等高新技术的

攻关,攻克了一系列半导体照明光源产业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

术,可节约灌溉水20%至30%。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

大;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 。

优秀工作报告参考

西安市宝润实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润集团”)成立于1999年11月11日。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集油品零售与批发批发、加油站经营、生物柴油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美国上市公司。

公司是陕西省仅有的几家具有成品油批发资质的企业之一。具有国家商务厅颁发的《成品油批发经营批准证书》和陕西省商务部颁发的重油批发经营资质。在西安、宝鸡、宁夏、铜川等地拥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成品油、重油储存库及铁路专用线;公司在西安及其周边拥有多座万吨级加油站。

公司目前拥有两项生物柴油方面的实用新型技术和三项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四川大学及西北大学、洛阳化工设计院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具有生物质能源的研发、生产的前沿技术。

公司在十年的成长历程中,先后被西安市消费者协会评为“诚信单位”,被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认定为“双高企业”,被陕西省国税局和地税局评为“A级纳税企业”,被多家银行评为AAA企业。2007年公司成为全国生物柴油行业协作组理事单位,并取得上海石油西部交易中心交易商资格。2008年,生物柴油项目获得西安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展类专项认定。公司斥资5000万元,在铜川建成年产10万吨生物能源的生产基地,主要原料是地沟油等。

2009年公司更是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2009年 6月,生物柴油系列产品被中国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授予“最具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2009年7月份获得国家级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无偿资金;2009年8月,获得陕西省2009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除此之外,公司还在陕北革命老区及贫困地区建有“宝润希望学校”,被宝鸡市教育局和铜川慈善协会授予“捐资助学”爱心企业。

10年来,宝润集团在石油领域的业务迅猛发展,在陕西、山西、山东、新疆、甘肃、宁夏、河南、四川、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贵州等地都拥有稳定的销售服务网络,成为民营成品油、重油批发行业的龙头企业。随着国家成品油市场的全面开放,在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形势下,公司确立了以成品油批发为导向,加快加大加油站业务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随着汽车数量及公路里程的增长,在2010年-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将以年均5%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宝润集团立足已有的良好供应渠道和销售网络,以公司强大的资本平台为支撑。大力发展加油站零售体系,继续扩大企业的产业链条。增强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的实施。公司敏锐捕捉商机,认准以生物柴油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公司以现有先进设备和成熟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为依托,以广泛的专家技术团队为后盾,同时积极寻求和借助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和设备。在国内生物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垄断的形势下,利用国际资本,大力收购国内生物柴油企业。利用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先进设备、领先的技术,力争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在中国建成年总产能200万吨的大型生物能源生产集群,公司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企业。

宝润集团拥有以高新成先生为董事长的强大管理团队。除专业的技术力量之外,公司尚有美国特许注册会计师、MBA、高级技术人员等相关方面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宝润集团在成品油行业的多年经营,使其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良好的声誉。而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也使得宝润集团能够长期关注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从而使公司始终保持行业的领军地位。

宝润集团拥有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主营业务突出、技术领先且拥有强大专业团队的国际型联合能源企业。

宝润集团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共创人美好明天”为企业使命。以“实现企业、员工、客户、社会的和谐与共赢”为企业宗旨。以“宝润能源、全球共享”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愿景。

宝润集团必将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引发的。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加猛烈、更加频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是毁灭性的!

同时,石化能源的使用,使得地球气候变暖,也使得地球的海平面近百年上升了15厘米,多年之后在太平洋的岛国将长眠于海底,人类将失去家园!

如此,我们该怎么办?! 能源是国家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然而传统能源的无度开和使用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极雪消融,气候变暖;也使得我们的家园山川,洪灾肆虐,江湖泛滥;发达国家超前消耗地球,让我们一起承担后果;我们不能再走他们走的路子,我们要发展绿色、环保、循环、再生的清洁能源。

宝润公司生物质合成燃料技术是经充分吸收美、德、日等国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推出的全球最先进的生物质能源生产技术。

目前,超高温气化合成及催化精馏设备是引进国外的设备,其他干燥系统、净化系统、脱水系统、粉碎系统、压缩系统等都是国内生产配套的。

设备生产系统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如棉花杆、甘蔗渣、秸杆、树皮树叶,荒山荒坡的野生杂草以及经严格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等。经1050c°的快速高温裂解,催化重组合成,在绝氧不外加氢的条件下连续生产,最终产品符合欧Ⅳ标准的优质的合成油品。

我国有八亿农民,有十八亿亩农业耕地,每年要生产约十亿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按照每六吨秸秆生产一吨生物柴油计算,使用宝润生物质能源技术,每年就能从这十亿吨农林废弃物中获取五千万吨生物合成燃油,这个数字是目前我国柴油年耗量的百分之三十。如果用这个产能替代矿物质柴油,我国每年将减少一点四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还可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亿元人民币,让几千万人口致富。 发展绿色能源、促进低碳经济是宝润人的事业,也是中国的事业;是中国的事业,也是人类的事业。

宝润知道,未来之中国,必将强大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必将骄傲于环球之列国。因此,我们应承载历史,我们应担当历史,我们更应该创造历史,造福于后人!

我们知道,绿色能源的发展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需要国家战略的倾斜和政策的指引,更需要每个企业共同奋斗。

宝润愿意为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先行一步,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发展出一份力。

愿中国更加低碳,愿人民更加幸福!

为什么稳定物价通常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着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近两年,面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持实施一揽子,大规模增加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范围实施

 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加强科技支撑,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实施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3.7%,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占15.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占23.6%,灾后恢复重建占14.8%.投资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国内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外需缺口,较短时间内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既战胜了特殊困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又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超过1335亿元。建立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的生产补贴资金去年达到1226亿元。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25%到40%.严格保护耕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屡创历史新高,去年达到54641万吨,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

 解决2.15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突破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技术,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新增公路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3.3万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新建和加固堤防1.7万公里。二是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其中水电9601万千瓦、核电384万千瓦。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煤炭、钢铁、水泥、焦炭产能。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2529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万平方公里,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三废”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

 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推出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和竞争力逐步提高;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税改革启动试点,内外资企业税制全面统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平稳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臵问题,创业板、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推出,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深入推进保险业改革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邮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主要是因为,物价其实是货币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而货币价值的衡量方法就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来决定的。

物价稳定,意味着货币价值的稳定。进入现代,无实际价值的纸币代替了拥有实际价值的金银货币。而让纸币拥有价值是央行存在的根本意义。

所以,维护纸币的价值,同理,稳定物价,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如何稳定物价?

第一,加强流动性管理,创造稳定价格的货币条件。货币条件是价格稳定的关键。五年来,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变动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保持了合理的流动性规模。

2008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

2010年四季度,针对物价上涨压力加大,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5个百分点,2次提高存基准利率;

2011年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又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并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手段,引导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

第二,支持发展农业生产,保障有效供给。社会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基础。

食品在CPI权重体系中占了1/3,粮食、蔬菜、肉类等农产品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部分,其价格对居民生活成本影响直接,广大居民反应敏感。大力支持农产品生产供应是稳定物价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五年里,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健全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业生产收益。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保障了农产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特别是粮食持续增产,产量实现了“九连增”。

生猪在消费物价指数中的权重较大,对物价影响明显。针对猪肉价格涨跌起伏较大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减缓了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

同时,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把握好储备粮油投放、轮换的时机和节奏,搞好进出口调节,有效保证了国内市场供应。继续落实好“米袋子”负责制和“菜篮子”负责制。

第三,推进流通体系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减少商品产销中间环节,降低商品损耗和运输成本,对促进价格基本稳定十分关键。

一是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增加绿色通道品种目录,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

二是取消一批不合理的收费项目,降低部分收费标准。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通行费收费标准偏高等违规及不合理收费。在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中,一次性取消公路养路等六项收费,逐步有序取消还贷的二级公路收费。大力清理整顿农贸市场、超市进场费,以及的不合理收费。

三是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从事蔬菜批发、零售的纳税人销售的蔬菜免征增值税,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将仓储、配送、货运代理等纳入现代服务业范围,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对物流企业自有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等级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降低商品在流通中的保管费用。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物流体系专项资金等,支持流通业发展。四是畅通流通方式。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现代农产品流通产销链条,实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推进建立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鼓励连锁经营、加工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五是加强金融信贷扶持。金融机构设立支持流通企业发展的专项,支持商贸物流业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价格秩序。修订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对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造成商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等情形,加大处罚力度。

开展价格专项检查,加强反价格垄断执法,打击了一些恶意囤积、哄抬物价、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一批恶性炒作。

进一步完善反映市场波动的价格监测制度,建立更加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稳定社会预期。

同时,统筹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抑制价格上涨的需要,稳定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价格,降低部分药品价格,取消部分商业银行收费项目,清理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性基金项目。

第五,完善补贴政策,保障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增加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

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政策,多次在春节前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应对象等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这些措施,有力减轻了低收入群体因价格上涨而带来的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