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五金店_常州实用五金价格

提供2篇文章供参考:

铅笔为现代人们文化生活中主要书写工具之一。

木杆石墨铅笔在16世纪时起源于英国。17世纪德国建成世界第一家铅笔制造工厂。18世纪法国人研究改革铅芯制造工艺取得成功,对提高铅笔使用价值得到重大突破,为近代铅笔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俄、日、美等国家相继建立铅笔制造工厂。19世纪末,德、日、美等国家的铅笔先后输入中国,霸占了中国的铅笔市场。

中国铅笔制造工厂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香港九龙由国人投资将英商经营的铅笔厂改建为大华铅笔厂,是为中国第一家铅笔厂。1933年又相继出现了北京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这两家工厂都不是全能制造厂。并且由于生产技术落后,都未能立足发展起来。

1933年吴羹梅留日归国,满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发起集资筹建铅笔厂。他在场艺术中大声疾呼:“铅笔在各种文具品中占重要之位置而与小学生关系又切。查海关贸易报告,去年(1932)年铅笔输入我国者,达150万金单位之巨,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数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虽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吴羹梅和章伟士、郭子春等几个志同道合者一起,艰难地筹措得5万元资金,坚毅地解决了厂房、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等难题,于1935年在上海创建成中国第一家能够自己制造铅芯、铅笔板、笔杆及外观加工的全能铅笔制造工厂。

在旧中国,国产铅笔要同外货铅笔竞争,挤进市场,困难重重,吴羹梅不畏缩,不气馁,顺应当时国人反日爱国情绪,全国广泛掀起提倡国货的潮流,将工厂定名为“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公司改组更名为“中国标准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铅公司”)。宣称工厂的产品是“中国技师、中国原料、中国资本”制造的。同时将“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八个字印在铅笔上,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促使国人使用国产铅笔。再国人爱国热忱的支持下,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的产品逐步挤进外货铅笔霸占的铅笔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后又经过多方努力,将铅笔摆进了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上著名的永安、先施、大新等三大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台,提高了产品的身价和知名度,建立了产品信誉,销路日增,不仅在上海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扩大了销售区域。远至云南、陕西、新疆等边远地区以及南洋(东南亚)泰国等地区也都有产品的足迹。

1937年国内外风云突起,“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火很快蔓延到上海、爆发了中国军民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八·一三”淞沪抗战,铅笔厂地处国界,沦于炮火之下,被迫停工。为了不让呕心沥血所创建的企业沦于敌手,吴羹梅在职工们的赞同支持下,响应国民经济部工厂内迁的号召,决定将工厂全部拆迁内地大后方。工厂职工在敌人炮火威胁下全力以赴,首迁到武汉。1938年再迁到宜昌。1939年三迁重庆,川江水流湍急,装运机器的民船遇险,有十分之二的器材沉没于江底。三次迁移,艰苦危难,几濒绝境的铅笔厂终于在重庆立足生产,成为大后方唯一的铅笔厂。在重庆期间,工厂两次被日机轰炸,炸毁车间、仓库,损失惨重。全厂职工在敌人*威下,没有卑下道、压垮,奋力抢修,坚持生产,承担起大后方独此一家铅笔厂应尽的责任。抗战八年中,制造了完全国货的铅笔5141.4万支,行销大后方各地,缓解了后方急需文化书写用品的燃眉之急。同时附属的中国标准锯木厂制造了大量抗敌前线急需的军用木箱,附属的中和化工厂生产大量军工所需的化工产品,为直接支持抗战事业尽了力量。

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吴羹梅当年就回到上海进行复厂筹备工作,1946年上半年即建成开工生产,为上海的内迁工厂首批从重庆返回上海复厂的企业之一。

复厂初期,面临美国铅笔大量倾销的严重威胁,又受到原在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两大强大对手的剧烈竞争,致使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1948年社会动荡不安,通货膨胀,物价无限飞涨,工厂卖出成品转瞬间补不进原料,只得饮鸠止渴,高利,维持生产,形成了恶性循环,债务越来越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至1949年工厂已陷于半停工状态。工厂职工们在重重的苦难下,承受了痛苦和煎熬,顽强抗争,终于把工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铅笔工业奠定基石。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不久,中铅公司在中国***和人民领导下,为新中国发展铅笔工业尽心尽力。1949年9月积极响应人民号召,将一套月产能力2万罗的铅笔制造设备作为投资与黑龙江省“公私合营哈尔滨企业公司”合资建立“公私合营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上海第一家私营企业与外地公私合营企业合资建厂,在当时的上海引起轰动,上海《商报》曾专门对此作了报道。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至今仍是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1950年7月,中铅公司被国家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从此企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新的历程。

合营后,职工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显著提高,看到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工程设计制图用的绘图铅笔需要量大大增加,而就中国从来没有规格齐全,品质过硬的国产绘图铅笔,因此大量使用的还是价格昂贵的美国“维纳斯”牌绘图铅笔等舶来品。职工们心潮迭起,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试制高质量的绘图铅笔。经过数以百次的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终于在1954年3月制造成规格齐全的高质量的“中华”牌101绘图铅笔。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美、德、日等国的绘图铅笔就此在我国市场上绝迹。“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是中国唯一能与国外绘图铅笔一争长短,国内产品无与匹敌的产品,在中国铅笔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4年10月,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铅公司改名“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1955年6月再改名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一厂”(简称中铅一厂)。1956年1月国家将“公私合营中国铅笔三厂”(原创建于1937年的长城铅笔厂)并入中铅一厂。其后又并入“五华五金文具制造厂”和8家小业主单位。通过行业改组,扩大了企业规模,生产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产值、产量成倍增长。1957年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452.7万元,,笔1950年增长2.2倍;铅笔产量12188.98万支,增长2.18倍。企业规模成倍扩大,1957年固定资产(原值)82.8万元,比1950年增长3.55倍;职工人数691人,比1950年增加306人。合营前企业亏损。1950年3月企业负债总额高达人民币45亿元,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合营后,逐步还清债务,扭亏为盈。1957年利税总额达163.9万元,利润140.7万元。

1958年--1965年,连年不断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和群众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打乱了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产品质量时好时差,经济效益时上时下,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势头,但生产经济总体还是增长的。196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1957年比较:工业总产值(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1316.2万元,增长1.9倍;铅笔产量32277.53万支,增长1.64倍;利税总额580.3万元,增长2.5倍;固定资产(原值)195.7万元,增长1.36倍。

这期间,还取得了两项显著成果:一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和向国外引进技术设备,对旧设备、旧工艺进行了全面性的改革改造。1956年改革用回转筒烘芯机代替落后的手工烘芯工艺;60年代革新成功磨头,刨杆联合机等数以百计的技术革新项目接连投产。再加上1956年从日本引进三色印花机为样本消化翻版革新为四色印花机;1958年从西德引进200吨液压芯机等等先进设备,改变了原来技术设备落后的面貌,大批量出口"长城"牌铅笔和定牌铅笔。1959年申请注册专用于出口产品的“象”牌商标,大批量生产出口“象”牌铅笔,扩大了出口数量。到1965年出口产品交货量达到1.13亿支,占铅笔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为我国原是铅笔进口国转变为铅笔出口大国起了支柱作用。

1966年--1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中铅一厂带来了灾难,党组织一度瘫痪,一连串的所谓“斗、批、改”行动,不但让许多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更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受挫。1968年所谓“精简机构”,废除了原有行政管理机构,彻底打乱了管理体制和工作秩序,造成了生产混乱,经济停滞不前的严重后果。

19年中铅一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走上历史性的改革步伐,坚定地向前迈进。1981年至1983年经过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基本上治愈了“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企业管理上的创伤。

年在巩固企业整顿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谦虚、朴实、进取、向上”的企业精神,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全厂干群齐心协力,扎实工作,治理了“脏、乱、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同时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双提高,获得了“年度局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全厂职工步子满,不停步,瞄准“三新”目标(设备进一步更新,产品进一步翻新,效益进一步刷新),“三美”活动(生活设施美,厂区绿化美,职工心灵美),继续向上攀登,取得成效。1986年开始连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1985年8月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后,全厂职工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企业要积极改革内部机制”的精神和要求,推进改革,努力工作,使企业进入飞跃发展时期。

其一、确立以市场信息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按照高档次、大市场、新技术的经营思想,组建产品开发中心,充分发挥工艺、技术装备以及专业人才的综合优势,投入少量资金,除了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热转印铅笔、镭射铅笔、荧光铅笔等外,1986年重点开发“爱丽丝”牌系列化妆笔,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只经过短短的四年时间,就成为企业的第二大“拳头产品”。成为国内唯一生产系列笔型化妆品的企业。

其二、确立以国际市场竞争为主攻方向的营销体系。把竞争的最终目标定位在国际市场,取巩固工贸关系,依靠主渠道出口;探索代理制,寻求新的出口渠道;在珠海经济特区办厂发展多品种出口等手段,千方百计扩大各类中高档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到欧美、中东、中南美、非洲、东南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额最高达到600万美元以上,在全国制笔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其三、针对老企业薄弱的生产技术装备,抓紧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陆续从西德等国引进技术设备30余台(套),使铅笔生产的每道关键工序都有国际八十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关键专业设备,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引进改造生产设备的同时,有的进行“细铅芯车间扩建”、“化妆笔中试车间”、“树脂细芯工艺设备引进翻版”等生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重点扩张项目建设,对改善现有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四、在立足本厂,巩固大本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跨地区、跨行业、不同体制的横向经济联合,发展了全民联营、国集联营、中外合资有限公司等三种不同体制的联营形式,提高了企业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出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铅一厂积极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产品结构由单一木质铅笔向多种产品”、“经营机制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营销观念以生产为中心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销售渠道由单渠道向多渠道”等四个重点转移。形成木制铅笔14个规格,年生产能力5.3亿支;化妆笔2个系列,37个品种,年生产能力2000万支;活动铅笔3个系列,10个品种,年产能力500万支;细铅芯2个系列,20个品种,年产能力10抑制四大系列产品共同经营的多门类、多品种的综合性生产企业。

1990年全厂占地面积15194平方米,建筑面积20566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56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571.6万元,净值1209万元。年末职工人数988人。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6693.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158元/人,年利税总额2000万元,利润1304.5万元,人均利税突破2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始终列于全国铅笔行业之首。成为全国铅笔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效益最好,声誉最佳的企业;也成为全国轻工重点骨干企业。1990年核定为铅笔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企业并不因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而自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深化企业改革,加速企业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思考比较,择优选择,决策将国营企业转换为股份制经营机制。经过认真筹备,积极工作,1992年5月,上海市人民批准中国铅笔一厂改制为中外资金融合的"中国第一铅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进入了又一个奋发腾飞的新时期。

中铅一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风风雨雨的历程中,充满着艰辛与灾难,拚搏与奋斗,挫折与成功。中铅一厂的创始者与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智慧,用心血为发展中国铅笔工业,创出了一个个伟绩,铸成了一座座丰碑。中国铅笔一厂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中国铅笔工业史册中。

穿梭时空 风起于青苹之末

中国是个笔的大国,这不光是说我们用笔的绝对人数之众,还应该看到,我们的先民用毛笔来书写,至少在1500年以上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玩意儿因为仍具实用价值而被人沿用至今,甚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观也有千年历史的鹅毛笔,如今除了被收藏做古董之外,谁还拿它派用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于此可见一斑。在城市,油灯被电灯消灭,日晷被钟表消灭,马车被汽车消灭,柴草被油气消灭……这是高低效率、效益对决的结果。

比较成熟的铅笔的历史,迄今不过二三百年;钢笔的历史也不长,才一百多年;圆珠笔的历史更短,仅仅走了半个世纪。钢笔革了铅笔的命,圆珠笔又革了钢笔的命,从结果来看,铅笔的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它依然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书写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圆珠笔的崛起,基本上把钢笔的功能覆盖了,但它对铅笔却表示了尊重。这是很值得关注的、有趣的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倾注了很大热情来讨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问题。由于现代化的标志很难用某种单一的事物来定义或考量,所以,需要有一系列的代表件作为有力的旁证,其中尤以能深刻影响中国人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为最有力。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上海工业整体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是具有“现代化”意味的时期,中国铅笔工业的兴起正在其中。铅笔虽小,但它的影响力,特别是对于市民阶层的影响力,绝不在造船工业、化学工业之下,比如在学校等处,铅笔成了一时之选。因此,铅笔应该成为指标之一,就像拉链的出现,被认为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样。

有人说:一切事情都是从铅笔开始的,无论是时装设计师在衣服上做符号,一个战役的,还是一个核理论的论证,都是如此。我想,世界铅笔年销售总量达140亿支这个事实,足以使我们对这个曾被人用来指代“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事物的东西,肃然起敬。

◆剑箫

耳闻目睹 明天会更好

我18岁进铅笔厂做学徒。首先来到专门将石墨和粘土按不同比例加水混合制成笔芯的制芯车间。上头安排我当油芯工下手,帮着捆扎经机器挤拉和电炉烘焙过的笔芯,再人工(现在用机器)将笔芯浸入油脂中以使笔芯书写润滑。由于笔芯含石墨乌黑,上班干活一出汗脸便黑一道白一道的,那时年纪轻,觉得弄张大花脸很好玩。

后来因专门制作笔杆的制杆车间人手紧张,暂时借我去学开创杆机。一棵几人合抱粗的大树,通过锯、切等加工,制成五指宽的铅笔板,接着在板上开槽放入笔芯,最后把另一块铅笔板粘合上去,用创杆机将铅笔板割成一支支成型铅笔。

再以后调入成品车间操作油漆机,专给自然木材原色铅笔上五颜六色油漆。当时工厂虽已公私合营,但铅笔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仍很低,一部油漆机得配两个工人:一人站在机头控制机器添油漆;另一人守在机尾用手抱起大把大把铅笔放到对面传送带上(一支铅笔要漆十几遍方可出厂)。一个班头近百次抱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要命。就这样我整整当了两年下手。直至上世纪60年代,科技人员技术革新将老式油漆机改成转盘式使铅笔自动调头,才解放了一半劳动力。

油漆好的铅笔或印上各种花样或直接装上橡皮头、打上商标。如此,石墨、木材等原材料经过三个车间、几十道工序,终于制成一支支外观漂亮,能用来写字的铅笔了。

我在铅笔一厂工作了四十多年,亲眼目睹铅笔产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上千万支发展到今天的十多亿支;当年的单层平房翻建成如今的五层楼房;人员从200余人扩大为2000人。我仅看到铅笔厂昨天的尾声,但我经历了铅笔厂的今天,我相信铅笔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闻勇(71岁)

过眼烟云 上海铅笔工业的昨天 依赖进口 洋笔风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识文断字,非得用笔。清末,“废科学、办学堂”等运动兴起,铅笔一类舶来文具开始出现在国人面前。那时候不重视铅笔工业,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缺乏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则瞧不起这种几个铜板一支铅笔的小买卖。结果,大量外国货毫无顾忌乘虚而入,其中数德国货最早、最多,施德楼(鸡牌)铅笔在19世纪末即已风行全国各地。然后日本货和美国货相继输入。至1925年前后,日货超过德国货居首位。据《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统计,从上海进口的铅笔数量每年至少以10%以上速率递增,仅1931年,进口铅笔花费的外汇达到949316元海关金单位(海关金单位为海关内部贸易结算货币,不流通市场)。1919年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以及1925年的反帝和抵制外货提倡国货“五卅”运动,对我国民族铅笔工业诞生起到一定催化作用。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机械工业、造船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均已略有基础,唯规模不大,只有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比较发达,经营范围较广。至于铅笔工业则处在萌芽阶段。1932年英商成立九龙大华铅笔厂;同年,天津卢开瑷在北平开设了中国铅笔公司;后来上海也开设了一家华文铅笔厂。北平和上海这两家铅笔厂都是从德国或日本购进铅芯、木杆和半成品铅笔,在国内加工成品。因缺乏技术力量,无力与洋货竞争,被迫于开工不久先后陆续停产倒闭。

铅笔制造 国内首家

1928年,抱着实业救国理想远赴日本横滨高等工业学校攻读应用化学的江苏武进人吴羹梅,纵观日本铅笔工业发达以及国人对铅笔工业忽视乃立志献身这一事业。他大声疾呼:“区区铅笔一物,每年亦竟耗我国人之财富达数百万元之巨。吾人所惕者在此,觉有从速创办此种工业之必要者亦在此。虽九龙已有我国唯一之大华铅笔厂创设,然持此一厂,抵制外货,力当未逮。此种工业实大有提倡发扬之必要”。为此,吴羹梅1932年毕业后直接到日本真崎大和铅笔株式会社实习,悄悄学会制造铅笔的全部诀窍和办厂知识。

1934年,吴羹梅与同窗、福建龙溪人郭子春,携手毕业于北平财商学院专攻经济的江苏常州人章伟士,在上海斜徐路(今日晖东路)1176号创办铅笔厂。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1935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自己能够制造铅芯和笔杆的铅笔企业——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正式开工生产,粉碎了日本人“即使到吴鼎(吴羹梅学名)二世,也造不出中国自己的铅笔”的预言。该厂生产的低档“好学生”、“小朋友”铅笔,中档“航空救国”铅笔,高档“鼎牌”铅笔在全国人民高涨的反日爱国情绪和轰轰烈烈的“提倡国货”运动中初步打开销路。接着乘胜追击,将当时上海教育局长潘公展书写的“中国人用中国铅笔”印在铅笔上,并制成广告,广为宣传,以进一步激发同胞们爱国热情。

当年上海各大书局各大文具店所销铅笔,几乎十之八九都向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定制。此外交通部所辖之各邮电局、铁道部所辖之各铁路局,也均向该厂定制大批铅笔。1936年教育部通令全国教育厅教育局及各学校,一致用该厂出品,而各校学生也都乐于购用。

民族工业 雏形初具

1937年5月,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江苏江阴人张大煜等,在上海长寿路635号创办了长城铅笔厂。该厂生产“长城牌”铅笔,营业蒸蒸日上。

“八一三”全面抗日军兴以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甘冒战火危险,不惜拆运损失,经历长途跋涉,三迁至大后方重庆生产。

1939年,章伟士、郭子春与吴羹梅分道扬镳,同一部分留在上海的股东及天津的工商界人士,在上海徐家汇路548号筹备上海铅笔厂。异军突起的上海铅笔厂称得上当初国内设备最完善的铅笔制造企业。日本三菱铅笔厂面对广受欢迎的“三星牌”铅笔恨之入骨,取威胁利诱手段进行要挟,均遭到上海铅笔厂拒绝。

至此,上海内迁到重庆的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上海的长城铅笔厂和上海铅笔厂,构成中国民族铅笔工业雏形。

抗战胜利,吴羹梅返沪在东汉阳路296号复建中国标准铅笔厂。恢复生产后,上海三家铅笔厂产品畅销全国,远销南洋。铅笔充当国货输出海外市场先锋,实乃中国民族工业之荣耀。

1949年8月,吴羹梅积极响应***号召,以公私合营方式联合创办了哈尔滨中国标准铅笔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公私合营工厂。1950年7月,中国标准铅笔厂正式批准公私合营,成为上海轻工系统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4年10月,经上海市人民地方工业局批准,上海铅笔工业合营合并,中国标准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一厂;上海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二厂;长城铅笔厂为公私合营中国铅笔公司三厂。1955年6月,成立上海市制笔工业公司,原三家厂名中的“公司”两字去掉。1956年,铅笔三厂并入铅笔一厂。

从此,上海铅笔工业翻天覆地,跨入一个崭新、飞跃时代。 ◆徐鸣

相关链接 铅笔小史

古人以铅书字,谓之铅笔(民国24年5月第二版《辞源》)。而现代铅笔则由笔芯(石墨、粘土合成)、笔杆(木材制)组成。

公元1564年,英国人发明石墨矿。1565年英国人开始从石墨矿中精选石墨薄片,用木片夹起来使用,这算是最早的石墨铅笔了。因为用石墨代铅做成笔芯,其颜色较铅更浓黑。又石墨的外观有些像铅,故直到今天仍习惯称铅笔。

到1801年,德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机械生产铅笔厂。

(生卒年待考),著名金国将领。靖安民起初隶属苗道润部下。苗道润逝世后,靖安民代领其部众。

公元1219年,靖安民任中都西路经略使,统领易州以西。

公元1220年,靖安民又权掌元帅左监军,行中都西路元帅府事。封易水公。管领涿州、易州、安肃、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懽谷、东安寨等地。后晋封易水公。 (公元1932~今),山东长清人。著名科学种田农民。张冥镇纸访良种研究会理事长,农技师。

年6月,他组织了十四个有心科学种田的农民,成立了长清县张夏镇纸访良种研究会,会员现已发展到二百余人,遍布纸坊周围二十多个村庄。十多年来,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承担试验项目、引进试种示范新品种两千六百多个,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四十二个进行推广和更新换代,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五万多亩。累计增产粮食一千多万公斤。良种辐射到四川、湖北、江苏及东北等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在周围地区,以商品粮价格为群众兑换良种十一万多公斤,免费赠送良种一千多公斤,为推广良种提供技术配套服务,累计进行技术培训及现场咨询服务达三万多人次。在多年的科技试验中,他总结积累了二十六万字的试验资料,并为科研单位提供了可靠详实的数据,受到科研单位的好评。研究会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十佳农研会、山东省先进农研会。他本人也被评为农民科技状元,省、市科技致富能手,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 (公元1941~今),祖籍河南信阳。著名地方党务工作者。现任建设银行信阳地区中心支行党组书记、行长。

1960年8月毕业于陕西西藏工学院,1960年6月入党。曾在拉萨市邮电局、拉萨市委组织部、拉萨市城关区等单位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985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授予“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边防作出贡献”荣誉证书。1992年8月获高级政工师资格。 (公元1944~今),山东临沭人。著名中国陆军上将。

1963年8月参加工作。1969年12月加入中国***。武威炮兵学校、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

1963年8月参加中国,1963年8月~1967年6月为炮兵战士(期间:1965年3月~1967年6月武威炮兵学校学习)。1967年6月~1969年12月任第二炮兵排副排长。1969年12月至10年11月任第二炮兵排长、副营长。

10年11月~1985年11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部作训处参谋、副处长、副团长兼参谋长、支队长(期间:1981年9月~1983年7月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85年11月~1993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

1993年2月~1999年2月任第二炮兵基地司令员。1999年2月~2003年1月任第二炮兵参谋长、第二炮兵党委常委(期间:2001年3月~7月在国防大学正军职以上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第二炮兵党委副书记。2004年9月19日起任中央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第二炮兵党委副书记。

1990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0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4年9月25日晋升上将军衔。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任命为中央委员。 (公元1955~今),内蒙古集宁人。著名地方商业人士。民盟盟员,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名优家电城经理。

15年在集宁市五金厂参加工作,19年调市医院任医疗器械修理技师,1990年兼内蒙古医疗器械冷冻液厂集宁维修经销部经理,1996年征集宁名优家电总汇商场及集宁海尔专卖店经理。 山东济南人。著名医药学专家。

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药学系。1987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毕业至今,一直在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药剂科工作,执业药师。中国药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药理学会山东分会、中国医用微量元素学会、国际微量元素学会会员。被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聘为编审、当代肿瘤杂志编辑,齐鲁肿瘤杂志编辑。其主持的课题“131碘标记血卟啉衍生物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鼻咽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并用安卡治疗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多媒体药物分析应用系统”达国内领先水平,在131碘标记血卟啉衍生物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中,承担了药物毒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在小鼠体内进行了吸收、分布和排泄的实验,专家评议该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承担了巴豆抗癌有效成分研制的主要工作,与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巴豆霜剂抗癌有效成分的深入研究,败酱草抗癌成分的研究、宫颈癌康乐膜的研究、癌症晚期镇痛制剂的研究,以及抗肿瘤药血药浓度监测、抗癌药物新剂型及肺痿合剂抑瘤实验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全国学术会议交流文章二十余篇,其中有十篇被评为优秀论文。两篇分别被韩国国立癌症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杂志刊登。参加编写了《乳腺癌研究进展》、《临床胸部肿瘤学》、《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临床胸部肿瘤学》被评为优秀书刊,获省医科院优秀论文一等奖、科技成果三等奖,聘为齐鲁肿瘤杂志编辑,参加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大会发言。创刊了《临床药学通讯》课题131碘标记血卟啉衍生物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公元1958~今),曾用笔名少微、立青、知秋等;山东临沭人。著名现代作家。

1987年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文系。临沂市报社副刊部主任、编辑。中间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临沂市作家协会。自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论文等形式的文学作品二百余篇,计一百四十万字;出版有《黑色的爱》、《辉煌人生》、《风从蒙山来》、《去远方》、《彗星》、《中外最新奇闻精华》、《涌动的春潮》等书。其中,创作的中篇《流不尽的红嫂泪》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山东大学报》等报到曾多次发表文章展开争鸣。作品还二十余次获国家、省、地级文学奖。辞条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中国民间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录》等。 (公元1959~今),河南范县人。著名骨科医学专家。医学博士。毕业地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任职于河南省范县中医院业务院长,是香港国际中西医结合学会高级顾问,香港科学院医学顾问、香港中医药学院、香港世界传统医学会等顾问,并被授予纯金“千年之交”荣誉勋章等荣誉称号,香港科学院医学荣誉博士,美国海外发明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长期致力于科技理论研究发明与创造、以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拦精神先后攻克五项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发明研制《强力接骨胶囊》、《消栓偏瘫复原散》、《骨质增生散》三项新药于1999年报力国家专利。多年来写有几十万字的医学资料,发表医学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省、市级医学学术大会,受到专家好评,论文《肝外伤的抢救和治疗》均入选香港医药出版社,合着《现代外科危重病学》均于1998年入选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其论文《骨质增生散的临床疗效》一文曾获得中国中西医学员肩腰、腿痛不术优秀论文奖。

1999年被入录《世界名人录》,当代卓越医家学术研究暨新世纪医院管理讼坛,被评为“国际医坛千禧名医金奖”,并编入《世界卓越华人医家宝典》,从医二十余年来,先后为国内外港台地区数万患者解除疾患。 (公元1963~今),江苏常州人。著名岩土工程学科教授、青年学术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专测委副主任委员、技术咨询专家组成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理事。目前共指导十六名硕士研究生,两名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锚杆支护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4704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煤炭科学基金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其部分项目在1995~2003年分别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一项,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获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多次。讲授本科、研究生课程十门。在《岩石力学工程学报》、《岩土力学》、《河海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国际岩石力学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四部,参编教材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