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沙特阿拉伯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2.油价上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企业)请知道的给解答一下吧

3.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4.油田开发经济政策界限计算方法与应用

1996历史油价_2019历史油价

目前全球经济加速发展,促使对石油的需求加大,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迅速增加,使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性加大。自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之后,原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和物价的影响明显加大。

一、传导途径和影响因素

原油是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国际原油涨价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物价水平产生影响:一是由于自2000年以来国内原油价格开始与国际接轨,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提升我国国内原油价格水平;二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使得我国原油进口价格上涨,这将增加原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下游企业面临比较大的涨价压力;三是原油涨价将带动其替代产品例如煤炭等的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物价上涨。

由于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行业受原油涨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油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越高,受原油涨价的影响也越大。例如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促使其提价;二是价格传导是否畅通。在价格传导机制畅通的情况下,原油涨价影响将通过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生产领域传导到消费领域。但是假如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的话,国际原油涨价的影响可能会局限于上游和中游,很难传导到下游。

二、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定量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国际原油涨价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以及投入产出价格模型对原油涨价的冲击的大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如果原油价格上涨10%并维持一年的时间,将使得总体物价水平上涨0.5%,投资品价格上涨0.3%,消费价格上涨0.2%。从所考察的17个行业来看,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大,价格涨幅在0.6%-1%之间;电力及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和石油加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价格涨幅在0.2%-0.4%之间;其他行业价格受原油涨价的影响较小。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如果全年原油价格上涨30%,将使得总物价水平上涨1.5%,投资品价格上涨0.9%,消费品价格上涨0.7%。

由于上述计算以价格传导机制比较顺畅为前提,考虑到以下因素,原油涨价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可能没有这么大。一是成品油基准价格的定价权仍在发改委。 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了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调整幅度远小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幅度,这减轻了成品油涨价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二是由于一般工业消费品领域价格竞争激烈,上游企业成本增加很难传导到消费领域。三是由政府定价的公用事业部门的涨价幅度很可能会小于成本的增加幅度,这也将使得服务价格的上涨小于预期。



总体上看,在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粮食供给增加的情况下,国际原油涨价使得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加大。如国际原油价格持续维持高位的话,明年投资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维持在高位可能将进一步加大。

沙特阿拉伯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面对我国在世界能源领域竞争中的不利地位,我国应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

 

当前,国际能源命脉仍然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中,我国长期以来处于劣势。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发达国家利用其对石油资源控制的优势大搞战略石油储备,实际上是对世界能源资源的掠夺。仍然以石油为例,发达国家一般有120~160天的战略储备。去年9月份油价高涨,美国政府就通过动用战略储备平抑油价。由于中国没有这一方面的战略储备,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前几年油价大幅走低,甚至跌破10美元每桶的时候,我们应该大量购进原油才是,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买;相反,去年油价大幅上扬,我们的原油进口量竟然突破7000万吨,花去近150亿美元。这大概是我国外汇储备的9%。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其储量占经合组织国家中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总量的60%。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民间的商业储备和政府的战略储备两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完全由政府承担,并授权能源部具体负责。美国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5年,由国会授权政府开始兴建庞大的应急石油储备体系。到1991年已为战略石油储备拨款190亿美元,其中用于购买原油160亿美元,其余用于储备设施建设。在储备规模方面,初期战略储备目标为5亿桶,相当于90天的进口量。后来将储备目标修订为7.5亿桶。1997年美国实际战略储备量为5.64亿桶,相当于67天的进口量。美国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如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石油战略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起到了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 石油储备是日本一项基本的国策。日本的石油储备也分为政府的战略储备和民间的商业储备两种。政府储备目标为90天的进口量。目前已建立了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并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日本用于石油储备的事业费,加上给予民间的储备补贴,合计己达2万亿日元。这笔庞大的开支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安全成本”。到1997年,日本政府储备可供154天使用。加上民间储备,总量达到9722万立升。也就是说,即使石油进口中断,日本利用战略储备也可以维持半年左右的需求量。 国外的石油安全战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我国目前没有战略储备油田或天然气田。我国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目前探明的储量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未来20年中国能源消耗需求较之目前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煤炭将会达到26亿吨,石油3亿吨,天然气800亿立方米。中国自己的资源前景并不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21世纪的需求外,如果不考虑进口,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资源只能维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在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达到 2262万吨,超过出口,从而使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预计在本世纪中期,中国的能源进口将超过能源总需求量的50%以上。如果不尽快扭转目前大量开采和使用国内资源的做法,不仅会使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动力不足,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损害中国的长远利益。在一个能源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资源的储备就更加重要。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勘探好或开发好的油田或天然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和储备库。还要根据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抓住时机以低价购进更多的石油,充实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应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 为建立能源储备基地,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现技术方面,储备的选址和布局要从地理环境、接卸条件、动用效率、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还要适当分散和规模适度,遵循进出油方便、靠近输油线、炼厂和集中消费区的原则。 我国的能源结构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不利影响,要把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洁净技术和替代能源的开发上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阶段:18世纪以前,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据首位;到19世纪下半叶,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1965 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首位,由此开始了“石油时代”。石油、煤炭等这些当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在当今世界,矿物燃料提供世界91%的一次商品能源,其中煤炭占28%,石油超过40%。 在我国能源的品种构成中,优质能源比例很低。目前,煤炭消费量已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以上,近乎世界同类平均值3倍。煤炭是一种肮脏的燃料,它每产生一单位能量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如果大量使用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还会引发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紧张。我国的煤炭资源又存在着固有的质地差、运输距离长、污染严重、热量不足等问题。更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的不利结构方面雪上加霜。很难想象一个依靠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大国其经济发展不受到严重制约,也很难想象劣质能源可以支撑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并从工业化走向现代化。虽然据估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供应量的比重可能降至50%以下.但煤炭仍将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由于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一些城市烟尘污染外,我国酸雨现象也频频发生,每年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此外,我国由于广大农村商品能源短缺,薪柴消耗超过合理采伐量,造成大面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秸秆不能还田,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 改善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但是,中自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能源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的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达到常规能源资源总量的85%,而水能占12%,石油和天然气仅占不足3%。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能源生产格局就是以煤炭为主,未来煤炭工业仍将在整个能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上作文章,其重点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但是,我国能源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5年至20年,还不能适应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要求。这是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的技术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还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完成。在同国外的能源合作中,我们应该把能源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目标。 此外,要加强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替代煤炭的过多使用。目前的煤炭替代能源除了石油、天然气外,在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要加大非矿物燃料的研究和应用,如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比较洁净的能源。目前,这些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当然,由于受地域、时间、技术和资源多寡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上述能源在大规模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快能源研究步伐、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日益严峻的课题。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最终解决能源的需求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走能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路子,是解决未来世纪能源问题,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能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球家园的主要出路。

油价上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是企业)请知道的给解答一下吧

193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与雪佛龙公司的前身加利福尼亚州标准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特许协议,开始在王国大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同年,成立了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1938年,在达兰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油田——达曼油田。1936年,雪佛龙将其在阿拉伯公司的半数股权出让给德士古石油公司。1940年,发现了布盖格油田,为沙特阿拉伯第四大油田。1944年,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Arabian American Oil Co.),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1948年,埃克森公司和美罕公司加入该公司,变为四家公司合资的公司,其中雪佛龙和德士古的股份分别由50%降至30%,埃克森公司持股30%,美孚公司持股10%。

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美石油公司在拉斯坦努拉建立了本公司的炼油厂。

1948年,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加瓦尔油田(Ghawar field),并于1951年开始投产,同年发现了海上萨法尼亚油田(Safaniyah field)。1960年,阿美的原油年产量达到6000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57.7%。这一时期,阿美石油公司的总部已迁至沙特阿拉伯的多哈,为了争夺对石油的控制权,沙特阿拉伯政府与美国公司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萨法尼亚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东北部海域,探明储量33.2亿吨。原油部分通过输油管运往利比亚的的黎波里、西顿,叙利亚的巴尼亚斯港装船。一部分输往拉斯塔努拉外运。油田发现于1951年,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它于1957年开始生产,每天从18口井流出50000桶原油。自1962年开始,25口井每天产油35万桶。在短短4年零9个月,产量增加了6倍。其储备约37亿桶石油和536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

1960年,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1962年11月30日,沙特阿拉伯政府成立了完全国有的石油矿业总公司,其目的就是使政府能够参与石油工业领域的经营,包括在阿美石油公司租让地的一切经营活动。整个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石油矿业总公司的发展历史就是沙特阿拉伯政府努力从阿美石油公司的四家美国合资者手中争夺石油控制权的斗争史。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阿美石油公司石油年产量高达3亿吨,并成功地提高了油价,从而提高了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地位,使其在与美国公司的斗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1972年,阿美公司终于同意了沙特阿拉伯政府的参股要求,197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参与阿美石油公司25%的股份,1974年上升至60%,1980年达到了100%,美国公司并负责销售沙特阿拉伯政府自己无力销售的原油。

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油价飞涨,使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收入增加,并进而使石油产量猛增。至1980年,沙特阿拉伯原油年产量由10年前的1.9亿吨猛增至4.95亿吨。1983年成立了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

从1980年开始沙特阿拉伯为维持油价采取了大量削减原油产量的对策。到1985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迅速恢复沙特阿拉伯原油市场份额的计划,产量迅速上升,造成1986年油价下降62%~66%。上述限产保价政策的实施及1986年的油价暴跌,使阿美石油公司收入迅速下降,不得不大量裁员。

1986年公司开始展开全国勘探计划,勘探范围不断扩大,至1995年已经新发现了17处油、气田,在中央阿拉伯发现符合世界最高标准的超轻型低硫原油并开始投入生产。同时,为了保证本公司在20世纪结束以前能够通过王国两岸的输油站为客户提供符合季节需求和等级要求的原油,公司从1989年开始在东方省和中央阿拉伯实施一系列石油和天然气项目。东西原油输送管道系统以及延布原油出口转运站的大规模扩建工程,已将最大持续原油年生产能力恢复至5亿吨。

1982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勘探和石油工程中心投入使用。该中心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地球科学设施之一,在中东地区更是首屈一指,与该中心的密切合作以及建立与其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开发中心使阿美石油公司在上游(勘探和开采)技术后援方面基本不依靠其他石油公司。该中心可以处理分析二维地震探测的数字数据;1991年引进了水平钻井技术;其计算机中心拥有巨型计算机网络,采用最新技术硬件和应用软件,可以处理和解析所有地震探测钻井数据,使公司得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其资源。

1987年3月,为保住60年代石油过剩时期沙特阿拉伯占有的原油市场份额,依靠与阿美公司的原股东公司间的关系,沙特阿拉伯与四家美国公司签订了6250万吨/年的长期供油合同,但没多久,沙特阿拉伯就中止了该合同。

1988年根据王室法令,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正式成立,接管了原阿美公司的全部资产和经营权,成为沙特阿拉伯境内唯一的一家从事石油勘探和开发业务的公司。同年,该公司与德士古石油公司组建成立了美国第六大石油销售企业——星企业公司。

1991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收购了韩国双龙石油炼制公司35%的股份。

1993年7月,沙特阿拉伯政府颁布M/1钦令,将沙特阿拉伯王国所有的国有炼油产品经销和行销业务以及政府在三家合资炼油厂中的一半股份统一交给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管理。至此,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控制了整个王国除润滑油外全部的碳氢化合物产业。到1997年7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决定将Petrolube公司71%的股份和Lubere公司70%的股份转给阿美公司,使该公司正式介入了国家润滑油业。

1994年,该公司完成了恢复最大持续原油年生产能力至5亿吨的五年计划。

现在,该公司已拥有27条油轮,其中包括4条超大型油轮、19条巨型油轮(每条油轮装载能力在29万~30.1万吨)和4条成品油轮。所有油轮均属其分公司维拉国际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还定时定点租用一些船只将原油运往美国和欧洲的一些港口。大多数远东地区的客户历来自己负责原油运输,而由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设在该地区的行销后援服务分公司提供协助。另外,为满足欧美地区的灵活运油需求,公司在加勒比海的圣路西亚和圣尤斯坦希斯及鹿特丹设有长期储存中转设施,其总容量为219.2亿吨。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致力于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加强轻质原油的生产,减少重质原油所占比例。1993年完成了扩大海上原油生产能力的大型玛尔詹项目(该项目包括建成两座日产量为25万桶的海上油气分离厂和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天然气压缩厂之一)和祖鲁夫油田项目,将阿拉伯中质原油日产能力提高了1096万吨。1994年沙特阿拉伯东部公司发现了非伴生无硫天然气以及冷凝深层气田。在王国利雅得以南地区持续不断地进行勘探,已经发现了15个以上的含有阿拉伯超轻原油的油田。1998年这里将生产出2500万吨/年阿拉伯超轻原油。同时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准备关闭几个生产较重质原油的北部海上油田。1996年沙特阿拉伯阿美公司开始投资一个60亿美元的项目,包括提高加瓦尔油田的产量,在哈拉德(Haradh)建设一个油气分离装置(该分离装置已于1996年投产,日产阿拉伯轻原油33万桶),以及开发谢巴油田。

在国际运营方面,公司于1995年初完成了15条超级油轮的新建计划。这15条巨型油轮每条船总载重吨位在290000~301000吨,至少能够运载200万桶原油。每条船每年能够向公司的欧洲和美国客户提供900多万桶原油。

沙特阿拉伯经济继1996年复苏以来,1997年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的复苏带动沙特阿拉伯石油业更加蓬勃发展。沙特阿拉伯投资数十亿美元发展石油业,将在亚太地区建立炼油厂并增加沙特阿拉伯在美国、俄罗斯、欧洲的炼油和销售份额。油价不断飙升,就吸引着很多人去采油,目前海上的钻井使用率已经达到90%。此外阿美公司的钻井数量也增加了30%,而且带来更多的利润,从开始3个增加到30个,这些都是负责海上钻井工作的。目前阿美公司有一个全新的项目是关注沙特阿拉伯湾浅水区,未来把重点放在这个地方,在深水地区从来没有开发过的地方。

现在再来看一下技术发挥的作用,人们一直把油气看做是技术发展非常缓慢的行业,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够通过技术来发展,实际上技术在增加钻井能力以及提高利润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钻井技术发展越来越复杂,世界上有80%的油田采用的是平行钻井的方式,简单的垂直钻井方式已经不适用了。还有地质导航通过卫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看到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中心获得的数据之后就会把数据传给现场工作人员,就会非常地便捷。阿美公司非常典型的有8层的储油层,总的深度达到了40384英尺,使用非常先进的方式来监控油田的开采,还采用完全集成化、一体化的电脑控制油库。如何采油并不是真正的挑战,真正的挑战在于怎么样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的采油,所以目前阿美公司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大的价值,具有最高的竞争性和可靠性。

石油暴跌,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扩张期,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超过10%以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上升,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当然,各行业苦乐不均,像石油天然气开采业自然会随油价飙升而盈利丰厚;石油加工业成本压力较大;化工等行业成本虽然大幅上升,但行业景气使得大部分成本可转移出去而减轻油价冲击;农业、交通运输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则深受高油价之苦。

1、对农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据统计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林、牧、渔、水利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6.67%-9%之间,而且,1998-2002年该行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9%,仅次于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增速。农、林、牧、渔业主要以消费柴油为主,其柴油消费占柴油消费总量的1/5左右。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

尽管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延缓或小幅调高柴油价格,但化肥、农药等农资存在变相涨价的情况,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普遍回升以及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等支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播种面积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大幅增加的局面,因此对化肥、农药等农资以及农机具的需求大幅增加。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给农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加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负担。

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原油的关联最为密切,因而从油价的上涨中受益最为直接。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非常旺盛,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而国内原油价格基本同国际接轨,因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能力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油价上涨将使石油开采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行业盈利能力及资金收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高达1777.2亿元,高居各行业之首,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9%,高出全部工业企业5.8个百分点。该行业资金收益率空前上升,2004年,资金利润率高达37.1%,成本费用利润率更是高达79.8%,产值利税率也达到了52.3%。

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

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该行业消耗了原油消费总量的72%左右,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而且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涨幅滞后并小于原油价格涨幅,因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空间应该明显缩小。该行业资金回报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值利税率分别仅为6.6%、3.3%和9.4%。

但是,2004年毕竟成品油出厂价格经历了四次上调,而且我国石油行业主要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企业内部上下游之间结算价格低于市场原油价格。因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利润总额保持了快速增长,2004年,该行业利润总额高达267.4亿元。当然,对于那些单纯经营炼油业务并非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而言,形势没那么乐观,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不只是原油高成本压力,而且还存在没油可炼的风险。

4、化工行业具有较强转移成本能力。

目前我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而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于原油价格的波动非常敏感。近年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8.5%左右,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8.2%,增速比同期整个制造业高出2.7个百分点。原油作为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石化行业重要原材料,其价格上升将直接带来石化行业成本上升。

但是,考察数据我们发现,高油价并未给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带来多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化工行业的景气度同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近年来化工行业处于景气周期,由于化工产品需求旺盛,甚至化工产品的价格涨幅远高于原油价格的涨幅,化工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856.3亿元,同比增长86.4%,其中,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肥料以及农药制造业的利润增幅均在100%以上。当然,相当部分化工产品仍是中间产品,这就意味着以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下游行业面临着高成本压力。

此外,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总消费量的2.8%左右, 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4.4%,增速略低于同期整个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比较接近产业链末端,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原油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2004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63亿元,同比仅增长16.1%,远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

5、交通运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在稳步上升,这一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至1990年的14.7%、2000年的24.6%,近年来保持在25%左右。其中,交通运输业汽油、柴油消费占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0%和38%左右。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明显快于其他行业,1991-2002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5%,大大超出整个石油消费总量年均4.7%的增速。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主要的原料,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面对高油价,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比较难过。

从我国民航的成本构成来看,航空油料消耗占总成本的比重在20%左右,是民航运输成本中最大的一块。航油的涨价明显加大民航运输成本,而目前各航空公司竞争异常激烈,机票竞相打折,上升的成本难以转嫁出去。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预计,由于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全球航空业在2005年将损失550亿美元。

油价上涨对公路运输业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我国运输汽车总量已超过1000万辆,因长途货运、客运对汽油、柴油依赖性较大,石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明显加大了运输公司的营运成本。同时,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运营车辆空载率较高,地区分割导致路桥等各种收费过高。因此尽管运费有所上升,但仍面临较大的油价上涨压力。对于公共交通而言,由于公交票价执行的是政府指令性价格,所以汽油、柴油的涨价不会很快反应到公交票价上面,自行消化一部分运营成本再所难免,油价的上升使原本已比较困难的城市公交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出租行业损失巨大。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是由政府确定指导价格,而出租车的价格也是由政府确定的。2004年以来,成品油价格已经连续6次上调,而出租车并未提价,同时由于出租车普遍实行单车承包制,这样一来,涨价所增加的成本开支,完全落在了司机身上。目前出租司机的收入已经摊薄,每次汽油提价都会增加他们的开支。不过,部分城市出台了出租补贴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价上涨的损失,但大部分情况下,补贴由出租公司来负担。

油价上涨对于海运行业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一些。由于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和我国沿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在高位徘徊,给航运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空间。目前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在4600点左右,由于货源充足、需求旺盛,2005年货运价格快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油价虽然有所上涨,但海运企业受影响比较小。

6、高油价冲击汽车产业发展格局。

汽车制造业本身石油需求量并不大,但是,使用汽车将大量消耗石油。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汽车消费将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2003年,中国汽车消耗汽柴油量大约7600万吨,相当于全年成品油消费量的28%。随着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石油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沿用高油耗模式将造成我国石油供应难以为继,我国必须推广使用节油型汽车。同时,高油价必然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进而对汽车制造业产生较大影响,节油型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

7、对生活消费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从石油平衡表来看,生活消费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6%左右,而且生活消费主要以液化石油气为主,2002年,生活消费中液化石油气占79.1%,汽油、柴油、煤油分别占11.1%、5.7%和4.1%。近年来我国液化石油气并未紧跟大幅上涨的原油价格上调,汽油、柴油价格的涨幅也明显小于原油,因此总的来看,国际油价上涨对生活消费的直接影响并不太大。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随着住宅、轿车以及高档家电等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生活消费石油的增长速度非常快。1998-2002年,生活消费石油年均增长9.5%,增速仅次于交通运输业。

特别是能源消耗巨大的耐用消费品----汽车,近几年加速进入城市居民家庭。调查资料显示,1995年以前,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还不到1辆,1999年仅为0.34辆,到2004年已达到2.2辆。一些大城市的汽车销售量以年均30%以上速度递增,其速度不亚于一些家用电器的普及速度。目前,全国家用轿车保有量已达到780万辆,按照年均行使1.5万公里,百公里平均耗油9升估算,一年就要烧掉上千万吨汽油。因此,未来石油与生活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机械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会比较大。“我市这类企业往往都拥有自己的运输车辆,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大多使用油做热处理燃料。这两部分成本叠加增长,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利润影响都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除了运输成本,其实影响更大的是油价上涨带来的企业生产原料成本上升。高先生说,凡是原材料与石油行业相关的,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比如,自己公司用到的原料有甲苯,这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不止是甲苯,还有二甲苯,以及芳香烃类,像这些通过原油提炼出来、用于生产制造业的产品很多,所以,只要原油一涨价,这些贝形机原料就会跟着涨价。本来,行业内预测春节后甲苯的出厂价会下降,但是,油价上涨后,不但没下降,现在反而企稳了,而且还有上涨态势。

不止是化工类生产企业,只要用到石油提炼产品的,都会有影响。像纺织服装类企业,一般人觉得可能跟石油扯不上什么关系,实际上,化纤类面料全部由石油提炼,另外,纺织染整中也要用到石油类相关产品,包括助剂,而且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油价上涨,影响的真的是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

油田开发经济政策界限计算方法与应用

低油价对消费者的利好是暂时,伤害却是长期的。

成品油价格终于进入了「5元时代」,上一次国际油价滑落到30美元以下还是在2016年,美国大力发展的页岩气有了巨大实质性进展,沙特为了打击美国页岩气立即增加产能,将油价控制在60美元左右,而这一价格被认为是页岩气开发成本价。

2020年,时隔四年,全球经济增速减缓,这回是沙特、俄罗斯两大产油国希望达成协议共同减产以便维持石油价格,但显然面对来势汹汹的低迷经济,俄罗斯拒绝了这一提议,于是沙特再次动用石油武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石油价格战。

正常来说,石油暴跌让我们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成品油,是所有老百姓乐此不疲见到的景象。可,石油暴跌的背后,却对你我、汽车行业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到底是哪些影响呢?

经济危机下,石油常年维持低位

如果担心石油暴跌只是昙花一现,倒大可以放心,以沙特和俄罗斯目前不断紧张的局势,两国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因此在沙特、俄罗斯谈判崩盘之后,两国相继提高产量。石油供需开始由全球平衡转向抢占市场份额。

对此,沙特以25美元/桶的价格向欧洲、亚洲那些使用俄罗斯原油的国家提供低廉优质的原油。俄罗斯不甘示弱,日前表态,俄罗斯能够承受石油价格在6到10年内维持在25美元至30美元的水平,同时可以承受极限价位15美元/桶。

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减速,沙特和俄罗斯国内纷纷陷入危机。沙特等欧佩克国家经济滞涨,经济社会矛盾增多,而俄罗斯经济“发展不佳”,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安诺夫说俄罗斯今年预算将会出现赤字,加上疫情影响,经济减速已经严重影响了航空运输、旅游业、小企业在内的经济部门,包括汽车在内的大宗商品的购买正在减少。

两个国家都希望通过抢占石油份额获得更多收入,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即便不以沙特、俄罗斯两国争斗为依据,按照往年经济低迷时石油价格走势,石油也终将在短时间内维持低位。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人们对于因疫情导致的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的担忧加大,而一旦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原油的需求量首先会锐减,而这也会导致石油价格出现一波连续下跌。对比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超过一年,接近两年,也就是说这个短时间至少也会超过一年。

如此低廉的石油价格,却对消费者并非利好,对汽车行业更是弊大于利,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击新能源汽车产业

油价逐渐走低,会让人们在购买新车时不再过于关注燃油经济性,一旦这种情况发生,SUV等经济性并不占优的车型销量会得到提升。根据密歇根大学交通运输研究所(UMTRI)的数据,2018年,原油价格下跌时,美国新车的平均燃油经济性下降了0.2英里/加仑,达到25英里/加仑。

从具体产品销量上看,新车销量下降了5%,但轻型卡车和SUV的销量分别上升了5.8%和2.2%。总的来说,自从UMTRI在2007年开始研究平均燃油经济性以来,这个数字已经上涨了4.9英里/加仑。

在油价走低的趋势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人们不在意经济性,同时更应该在意SUV销量上升是新车销量下滑5%的前提下,也就意味着油价走低,全球经济引擎对石油的依赖减弱,经济减速,消费欲望被打压,赚钱更加困难。

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油价上涨,新能源汽车优势增加,油价降低,新能源汽车优势不再,也就导致人们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下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之间的定位,在支出成本面前,片刻土崩瓦解。

以目前92#汽油5.5元/L为例,加注一箱40L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可以行使500公里,总成本200元,而一款行驶5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80度电版本,快充电价普遍在1.3元左右,则每次充电为100元。两者支出差距正在缩减,同时由于传统燃油车售价带来的优势,新能源车辆优势减弱。

5.5元,实际是两桶油成品油最低价。国家对于成品油售价的管控是在国际油价30美元~130美元区间浮动时,油价跟随国际油价调整而调整,一旦低于30美元,则成品油价不调整。对此,面对低廉的国际油价以及两桶油成品油的供给,许多民营加油站会倾向选择购买海外走私原油,从而提供更加低廉的汽油,更降低了消费者支出成本。

实际上,石油暴跌直接扭转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逻辑,虽然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希望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煤炭的利用(因为中国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但在低廉的石油面前,国内的煤化工企业基本上陷入全面亏损,整个行业的发展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能源结构改革始终不能建立起强逻辑。

如果对消费者来说,油价走低只是不会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对国家来说,意味着国家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无所适从。

中国政府曾希望在2020年施行对传统燃油车二氧化碳排放要求,尽量提高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比例。在此之前,政府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以帮助新能源汽车取得价格上的优势。

正当政府逐渐取消新能源汽车补贴时,国际原油暴跌,新能源汽车直接丧失了原本价格和使用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低油价正在考验政府是否继续针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维持新能源计划的顺利推进,否则将前功尽弃。

事实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疫情对中国消费欲望打击严重,人们消费理念趋于保守,政府对汽车大宗消费是持鼓励态度的,无论汽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不会加以限制,也就是说低油价使中国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计划受到了阻碍。

对政府来说,继续补贴新能源汽车就是增加财政压力,而另一方面石油暴跌,短时间内中国将难以真正享受到国际低油价的红利。2014年,中国开始启动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分别在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4个地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以保证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一国石油战略储备不低于90天消耗量。

作为主要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其自2005年以来,石油进口量不断攀高,并且在2019年创下新高,而相比之下美国由于大力发展页岩气,降低了对石油依赖,于是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中国高价战略储备的石油,在面对低油价时该如何处理?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正在享受的成品油低价,正是建立在以往高油价时买入的大量石油,随着油价大幅下跌,从会计处理的角度来看,这些高价买入的石油面临着巨大的存货跌价损失,这种资产减值带来的杀伤力可能会远超预期。

根据澎湃新闻《中国84艘巨轮赴海湾抄底原油?抢购可以有,但这是条假新闻》的报道,虽然中国有抢购低价油的动力,但商业库存处于高位,增量空间有限,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要求VLCC(一种大型油轮)减缓航行速度,成为中国储油的「浮仓」。

油价虽低,却没有更多地方可以存储,中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享受低油价的福利。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油价走低,意味着经济引擎动能不足,各国都会减少石油进口量,所以低油价往往预示着经济低迷,消费者除了享受到低油价之外,也要经受赚钱更辛苦的煎熬。

打击替代能源产业

过低的石油价格是不健康的,过低的石油价格会鼓励石油过度消费,同时会打击国内采油企业。沙特油品质量较高,采购成本较低,如果不加价格管制无限制涌入中国,中国本土石油企业会面临竞争压力,甚至倒闭。中石化旗下,胜利油田就曾经关闭4个油田,以减少低油价带来的损失。

这是全球石油巨头常用的招数。

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一定程度上就只针对美国页岩油革命。页岩油的实质性进步打击了传统产油国利益,为此,沙特为代表的OPEC破釜沉舟,在油价暴跌之际坚持不减产,成为油价暴跌的第二轮推手,使国际油价在2015年初迅速跌破60美元这一美国页岩油的成本线。美国的页岩油产区开始陷入亏损,随着油价持续下降,很多页岩油公司将被淘汰出局。当国际油价跌破30美元,美国开工的页岩油钻井平台数量急剧减少,资料显示,美国开工原油钻井平台数比一年前下降了64%。

这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原油价格如果长期低位运行,对于中国经济的一大冲击在于,国内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将遭受重挫,能源结构转型将会更加遥遥无期。

按照中国的能源消费计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水电、风电、核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到2030年达到20%左右。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达到了14.3%,当这一切循序渐进推动时,石油暴跌显然构成了极大挑战。

油价长期低迷,很多替代能源产业可能就会因为持续亏损而慢慢退出。中国目前正在全力推动的锂电池、氢能源战略,甚至日本的清洁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大量企业可能面临亏损,最终破产倒闭。

如果中国替代能源企业倒闭,国际油价又重回高位,中国的能源消费将再次陷入被动。作为世界上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达到70%以上的国家,中国经济即便增速下降,对石油的依赖也十分惊人,而此次石油暴跌恰恰是中国丧失了对替代能源的布局,未来中国能源改革之路将会更加困难。

研发新技术的企业赚不到钱,即便这项技术很有前途,但仅仅一项「当前成本较高」,便有可能被迫中止,无力维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包括美国90年代,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时,丰田、本田、通用在美国、澳洲开展了大量的太阳能汽车、纯电动汽车甚至氢燃料汽车的项目,丰田在1996年推出普锐斯,通用在2008年推出沃蓝达,之所以不能大范围普及,恰恰是因为石油企业一旦将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位,这些新能源技术不得不被搁浅。

如果石油价格始终维持高位,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包括新能源汽车都会取得极为快速的发展,但石油企业清楚的知道,一旦替代能源发展成熟,石油将失去利用价值,其定价权便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能否扛过这一轮低油价冲击?

在目前30美元的油价背景之下,仅仅依靠新能源产业自身已经很难抵御寒冬,政府必须加大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这事关新能源产业的生死,同时更事关未来中国能源改革的布局,如果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在这一轮低油价冲击下全军覆没,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

目前中国许多新能源产业已经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且已经被政府定为国家战略,在这场低油价冲击之下,这个战略就有了更深层的意义。美国页岩油产业就是不断提升技术,增加防御能力得以生存,所以2005年之后,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于此次油价暴跌,美国人乐开了花,特朗普甚至发推说「油价降低对消费者有利」。

政策和汽车企业的双重考验

2020年是汽车大考的元年,中国在2020年之后,对汽车排放的要求不断严格,并在2025年成为世界上排放要求最苛刻的国家,而欧洲也对汽车企业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排放限制,这就要求汽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

不过,2020年,这项政策真能推行吗?

据《福布斯》报道,?2020年西欧轿车和SUV的销量或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降19%,而总部位于英国的捷豹路虎、梅赛德斯的母公司戴姆勒和法国大众汽车制造商雷诺因财务状况最为脆弱,面临的风险最大。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爆发,公司将下调今年汽车销量预期目标,由原来增长8%降至增长3%左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18日表示,疫情将对汽车行业一季度的运行影响巨大。如果疫情在3月底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一季度产销量下滑45%左右,上半年产销量下滑25%左右。

经济减速、消费欲望降低,汽车的生存压力空前。石油崩盘之后,美股率先表态,短短10天之内4次熔断,美联储降息,开始放水,保证流动性,但全球股票市场对未来依然是悲观的,尤其是汽车行业。

特斯拉距离顶部900美元股价,至今已经跌去一半,国内汽车龙头上汽集团重新回归2016年时的水平,吉利集团则从2017年的28元跌去三分之二,如今只有10元。全球市场对汽车行业的未来都一直悲观。

一方面是汽车行业营收出现问题,不断下调营业额和利润,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捂紧自己的钱袋子。由于石油是最主要的原料之一,石油的低价会带动许多产品成本降低,人们预期未来商品价格比现在会更便宜,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会选择延期生产或者消费,本就需要刺激消费的经济会更加低迷,中国经济开始有了「输入性通缩」。

于是,政府又要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环保法规的考核期一到,对不满足要求的汽车企业进行处罚;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汽车消费,使消费回归正常,保证汽车企业正常维持。

那么,环保法规会在2020年对汽车企业开出罚单吗?

这个罚单会不会成为压垮汽车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中国还是欧洲。

在此之下,政府极有可能推迟环保法规的实施,重新制定相对宽松的汽车排放政策,待经济好转时,继续对汽车企业提出排放要求。我们乐观地估计,2020年的排放要求可能会推迟到2025年,这将大大缓解汽车企业在引擎研发、投入的压力,是汽车企业拥有一段喘息的时机。

表面上,石油暴跌对消费者是一件利好,实际上当下的利好和低成本,有可能是在透支我们的未来。它让我们在加油时少花20块,却可能让我们多花500块购买空气净化器,50块买衣服、10块买食物,以及未来把少花的这20块还回给更高的油价….

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尚明忠 孙伟 孟新华 王兴科 苏映宏

摘要 介绍了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措施增产油量经济政策界限的研究方法,制作了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田的开发经济政策界限图版,为避免油田开发中的低效工作量和提高油田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经济政策界限 经济极限含水量 措施 经济极限产油量 经济效益 胜利油区

一、引言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油田含水量的上升和开发难度的加大,其产量也会不断下降。当产量降低到一定界限,其产值不能平衡必要的投资和成本时,油田或油井的开采就会没有效益,甚至亏本。因此,研究油田开发经济政策界限,对于提高油田开发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计算原理及方法

二、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

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当油井在投资回收期内的累积产值等于同期总投资、累积年经营费用和必要的税金之和,即单井投资回收期内的经济效益为零时井对应的产油量,称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

单井投资回收期内经济效益表达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当投资回收期内累计经济效益为0,即Pp=0时,得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的计算公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Pp——投资回收期内生产井单井累计效益,104元;

Sp——投资回收期内生产井单井累计总产值,104元;

K——投资回收期内生产井单井累计总投资,104元;

Cp——投资回收期内生产井单井累计年经营成本,104元;

τ0——油井开井时率,小数;

qmin——新井单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t/d;

w——原油商品率,小数;

P——原油价格,元/t;

Rt——吨油税金,元/t;

T——投资回收期,a;

B——油井在投资回收期内产量平均年递减余率,小数;

Ib——单井地面建设投资,104元/井;

Id——单井钻井投资,104元/井;

β——油水井系数,小数;

i——经营成本年上涨率,小数;

C0——单井经营成本,104元/井。

2.参数的确定[1]

(1)投资

投资可分为钻井投资和地面建设投资两部分。

钻井投资是指油气田开发建设期所钻的开发井投资,包括钻前准备工程、钻井工程、测井和完井工程投资。其投资定额主要和井深有关。胜利油区每米钻井投资CM与井深H有如下回归公式(不包括海上油田)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油田地面建设投资主要包括油气集输、注水、供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等。根据“九五”期间实际发生的油田地面建设投资,可以确定陆上老区新井、陆上新区新井、海上油井的平均单井地面建设投资。

(2)经营成本及费用

经营成本和费用是油气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按规定发生的一切消耗和费用的总和,包括油气开采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原油开采成本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等。油气勘探开采过程发生的管理、销售和财务等三项费用作为当期损益,直接从当期销售收入中扣除。

按现行会计报表,油气开采成本由15项构成,包括动力费、材料费、燃料费、生产人员工资、福利费、驱油物注入费、热采费、油气处理费、轻烃回收费、井下作业费、测井试井费、修理费、制造费用、折耗及摊销、勘探费用。

(3)税金

主要税金包括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税和资源税。为简化步骤,计算了不同油价下的吨油综合税金。在原油价格为800~1800元/t时,吨油综合税金为99~220元/t。

(4)递减率

为了确定新井产量递减率,统计分析了胜利油区1990~1995年新井的变化规律,按日产油水平分为小于4t、4~6t、6~8t、8~10t和大于10t五个级别进行跟踪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递减率的大小与单井初产油量的高低有关,单井初产油量越高,递减率越大。单井初产油大于10t/d的井递减率约为15%,单井初产油量为8~10t/d、6~8t/d、4~6t/d的井递减率分别为12%、10%、5%左右,小于4t/d的井基本不递减。

3.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

通过分析“九五”以来胜利油区的投资、成本,结合单井日产油量的变化规律,分别计算了不同井深、不同油价条件下陆上老区、陆 上新区和海 上新区新井的经济极限初产油量。

根据计算的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对胜利油区“九五”以来的新区进行了评价,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地区不同油价下的低效产量比例。

(1)陆上新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

以井深为1000~3500m,原油价格取900~1700元/t为条件,测算了陆上新区低渗透油田和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并制作了图件(图1、图2)。从图中可看出,井深相同时,油价越高,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越低;在相同油价情况下,井越浅,对新井初产油量要求越低。

图1 陆上新区低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

图2 陆上新区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

高渗透油田对新井的初产要求低于低渗透油田。油价为1000元/t,井深为2000m时,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为5.65t/d,低渗透油田为6.12t/d。

根据陆上新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对胜利油区1996~1998年所钻陆上新区新井进行了跟踪分析。1996年共钻新区新井317口,平均单井产量11.43t/d,其中低效井78口,平均单井产量3.35t/d,低效井井数占24.6%,但产量仅占4.1%;1997、1998年低效井井数分别占当年钻新井的25.6%、20.2%,产量分别占6.1%、3.5%。

(2)陆上老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

陆上老区井深取1000~3500m,原油价格取900~1700元/t,其低渗透、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结果分别见于图3、图4。由于低渗透油田钻井投资、地面建设投资及经营成本等均高于高渗透油田,其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要高于高渗透油田。油价为1000元/t,井深为2000m时,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为5.3t/d,低渗透油田为5.5t/d。

图3 陆上老区低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

图4 陆上老区高渗透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

根据陆上老区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对胜利油区1990年以来的陆上老区新井进行了跟踪分析,得出了不同油价下其新井低效产量的比例。油价为1000元/t时,1990~1995年陆上老区新井低效产量比例从4.5%上升到13.4%,高于陆上新区新井低效产量的比例,且低效产量的比例上升较快。1995年以后,通过应用精细油藏描述等新技术,不断优化新井井位设计,使得低效产量比例上升的趋势得到控制,基本保持在13%左右。

(3)海上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计算

依据海上油田经济参数分析结果,计算了不同油价、井深情况下海上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并制作了图件(图5)。在原油价格为1000元/t时,海上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为35.7t/d(井深2200m)。1999年,胜利油区的平均原油销售价格为931元/t,所对应的海上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为36t/d。

图5 海上油田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图

根据上述经济极限初产,统计了海上油田近几年新井低效产量的比例。当油价为1000元/t时,1995~1998年低效产量比例分别为11.08%、7.87%、4.36%、7.36%。海卜油田自1995~1996年馆陶组油藏全面投入开发以来,不断应用地震约束反演、油层保护等新技术,优化方案设计,钻井成功率高,新井低效产量的比例明显降低。随着动用储量难度加大,1998年以后低效产量比例上升。

三、老井经济极限含水及经济极限产油量

研究油田的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可以及时判别低效井,并对之采取关闭或转注、改层等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

1.计算原理及方法

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是指油田(油井)开发到一定的阶段,其含水量上升到某一数值或产油量下降到某一数值,投入与产出达到平衡,含水如再升高、产油量如再下降,油田开发就没有利润了,油田(油井)此时的含水量称为经济极限含水量,其对应的产量称为经济极限产量。

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的计算都是采用盈亏平衡原理,但不同的是,新井经济极限初产油量的计算是指一定阶段(投资回收期)的投入产出平衡,而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的计算是指瞬时(一般取一年)的投入产出平衡。

由于老井一般都认为经历了8年以上的开采时间,在计算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时,可以不考虑其投资,仅计算它的经营成本。对原油经营成本不同的考虑方法,可以得出不同概念的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常规成本分析法是考虑老井开采时所需的全部经营成本;而最低成本分析法,则是按油井主要的维持生产的费用来计算的。

计算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的投入产出平衡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由(4)式可导出求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的表达式: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qo,min——经济极限产油量,t/d;

fw,min——经济极限含水,小数;

qL——单井产液量,t/d;

Cv——吨液可变成本,元/t;

Cg——固定成本,104元/井;

t——预测年相距基础年的年数,a。

2.吨液成本与平均单井产液量关系

单井生产成本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5)、(6)式中准确求取单井生产成本非常关键。为提高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经研究可简化成本分析项目,直接通过平均单井产液量、吨液成本求取单井生产成本。

按最低成本统计分析了1998年胜利油区40个陆上水驱开发油田的吨液成本 CL和油田的平均单井产液量qL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关系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将(7)式代入(5)、(6)式,可得新的经济极限产油量和经济极限含水量的表达式: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3.老井经济极限产油量及经济极限含水量计算

(1)陆上老井经济极限产油量及经济极限含水量计算

油价选800~2400元/t,单井产液量取10~160t/d,利用式(8)、(9)计算了老井的经济极限产油量和经济极限含水量(图6,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单井产液量条件下,油价越高,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越低;相同油价下,单井产液量越高,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越高。油价为1000元/t,单井产液量为10t/d时,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为1.15t/d,经济极限含水量为88.5%;单井产液量为160t/d时,单井经济极限产油量为1.68t/d,经济极限含水量为98.9%。

(2)海上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及经济极限产油量计算

由于资料所限,海上油田未建立起吨液成本与单井产液量的关系,其原油成本通过分项统计获得。利用公式(5)、(6),油价为1000元/t,单井产液量为30t/d时,计算得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为87.2%,经济极限产油量为3.8t/d;单井产液量为80t/d时,计算得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为89.1%,经济极限产油量为8.7t/d。从计算结果看,海上油田由于原油生产成本高,其经济极限含水大大低于陆上油田,而经济极限产量大大高于陆上油田。

(3)胜利油区老井低效井情况

依据绘制的老井经济极限产油量及经济极限含水量判别图,对2000年6月开井的13028口老井进行了分析,其中低效井有1293口,占总井数的9.9%;月产油1.94×104t,占全部老井产量的0.83%;平均单井日产油0.5t;综合含水量98.2%。这批低效井2000年6月的最低生产成本为3365×104元,同比产值为1982×104元,亏损1383×104元,建议该部分井进行关停并转。

图6 陆上老井经济极限产油量图

图7 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图

四、措施增产油量经济界限[2]

1.计算原理及方法

措施增产油量经济界限是当油井在措施有效期内的投入与产出平衡时,措施后比措施前累积增产的油量,其计算公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Ic——措施新增投入,104元;

Tc——措施有效期,a;

Cc——措施成本,元/t;

qc——措施增油量经济界限,t/d。

2.计算实例

利用公式(10)测算了埕东油田下电泵、防砂、补孔改层、下大泵、卡堵五项措施的日增油量经济界限值。其下电泵措施的有效期为半年至两年,单井日增油界限值为2.29~0.57t,累计增油量经济界限值364t;防砂、补孔改层、下大泵、卡堵的累计增油量经济界限值分别为111t、158t、95t、142t。

五、稠油蒸汽吞吐热采井经济极限油汽比

1.计算原理及方法

对于稠油注蒸汽开采来说,设备工艺的要求要比稀油开采高,设备投资额较大,原油成本也较高。因此,应特别注意蒸汽吞吐热采井开采中的经济界限问题。当油汽比达到某一数值,使总成本高于总销售收入时,注蒸汽开采便无经济意义了,收入与支出平衡时的油汽比即为经济极限油汽比。

测算经济极限油汽比的公式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OSRmin——经济极限油汽比,小数;

Cig——平均每注1m3蒸汽的成本,元/m3;

Cwdf——单井平均分摊的固定成本,元/d;

Cg——吨油可变成本,元/t;

qo——平均单井产油量,t/d。

2.计算实例

据1998年孤岛油田稠油成本实际发生值,与注汽量有关的费用按注汽费和部分热采费计算,按照公式(11)测算的孤岛稠油油田单井日产分别为4t、5.2t、6t、7t、8t、10t情况下,当油价为948元/t时,经济极限油汽比分别为0.71、0.25、0.19、0.16、0.14、0.12。

六、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油藏成本、投资分类,建立了老井吨液成本与单井产液量的函数关系,简化了老井经济极限含水量的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了方法的实用性。

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新井、老井、热采井及措施井的经济界限值,并制作了胜利油区不同类型油田开发的经济界限图件,为关停并转低效和无效井提供了依据。

致谢 本文集中了地质科学研究院开发综合规划室最近几年在经济政策界限方面的主要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胜利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地质院院长孙焕泉和开发管理部总地质师方开璞给予了悉心指导。参加本文工作的还有凡哲元、杨勇、邴绍献、吴作舟、侯春华、王道祯、王星等,在此一并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规划总院编.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岳立,岳登台.老油田高含水期可采储量及增产措施经济评价方法.石油学报,2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