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大涨德国乐了_德国油价多少人民币一升
1.国际金价、油价等变化对中国股市有何影响?
2.去年油价上调了11次,今年油价会上调多少次
3.4月全国92、95号汽油调价公报,司机暂时松一口气
4.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2022国际油价大变脸什么情况?
EIA这次公布的数据引发市场担忧情绪升温。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WTI原油随即直线跳水,上演了“大变脸”行情。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原油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需求“降温”,原油领跌商品
近段时间以来,原油的表现弱于铜、钢铁等其他工业品,在前期大宗商品整体反弹行情中,原油呈现弱势振荡格局。海通期货能源化工研究负责人杨安表示,当前原油上行动力正在逐渐消退,前期供应紧张背景下国际油价非常强的月差结构也在持续走弱,后期一旦供需局面出现进一步恶化迹象,油价很可能会领跌大宗商品。
杨安认为,油价走势转弱与欧美市场需求开始下滑有直接关系。“需求端降温导致成品油价格大幅回落,目前欧美市场成品油裂解利润均从高位大幅回落,欧美地区高通胀压力迫使各国纷纷加大了加息力度,流动性收紧提速的同时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增加,这已经开始影响到了原油需求,EIA最新数据已经将原油需求增长预期从年初360万桶/日下调到220万桶日。”
海证期货能化研究员郑梦琦分析认为,在7月中旬出访中东后,沙特和美国均未立刻宣布原油增产量,从7月中旬至此次会议结果宣布,其间不确定性较大,叠加利比亚原油产量逐渐回升至120万桶/日,致使前期油价振荡偏弱运行。
“目前影响原油市场的多空因素正在此消彼长,宏观层面对油价的影响权重在增加,经济衰退压力及控通胀的流动性收紧大环境利空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原油市场需求端表现不及预期进一步拖累油价。”杨安表示。
OPEC+未来增产空间相对有限
“此次OPEC会议吸引了市场高度关注。”杨安表示,一方面,8月是OPEC新任科威特籍秘书长首次履职;另一方面,OPEC+最终产量决议是市场关注焦点。目前油价正处在非常关键的位置,OPEC+方面的产量决议对油价影响重大,原油市场需求端表现弱于预期,OPEC+在增产方面相对谨慎,但考虑到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国诉求及努力,OPEC+可能需要提高产量来满足需求,不过让油价维持相对合理价格,对石油输出国们来说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在增产同时尽可能降低供应方面给油价带来的压力。
OPEC+达成了9月增产10万桶/日的决议。杨安表示,这个增产幅度较之前常规每个月40万桶/日的增产进度来说,市场可以轻易消化。
创元期货原油研究员金芸立表示,OPEC+决定9月开始增产10万桶/日,增产幅度有限,对缓解供应紧张意义不大。按照2020年的减产来看,到今年8月底,OPEC+理论上应该回补0万桶/日的减产配额,使产量回归基准4548.5万桶/日,但从减产至今的落实情况看,OPEC+日产量距离基准仍有200余万桶差距,排除俄罗斯受制裁影响,其余国家日产量也落后100余万桶,即使增产,能否落实仍存疑,因此此次增产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能化高级分析师安紫薇表示,OPEC+同意9月小幅增产10万桶/日,将按比例在成员国之间分配。OPEC+这一决定预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增产效果,符合此前市场预期。由于需求前景转弱,OPEC+对有限的闲置产能释放维持谨慎态度,尽管在会议前持续受到来自美国的要求增产的外部施压。
从增产能力看,安紫薇分析认为,OPEC+有效闲置产能持续下降,大部分国家已经出现增产瓶颈,沙特和阿联酋是联盟中为数不多的仍有一定规模闲置产能的国家,合计名义闲置产能预计接近250万桶/天,闲置产能相对有限也增加了两国在短期内快速增产的难度。“出于维持联盟团结的角度,单一国家抛开其他盟友大幅增产的可能性偏低,本次会议结果也进一步明确OPEC+未来增产空间相对有限,维持渐进式灵活释放剩余闲置产能的可能性更高。”
南华期货能化分析师刘顺昌表示,9月增产10万桶/日的幅度大幅低于7月和8月的64.8万桶/日,短期来看,OPEC+增产力度不及预期,利多油价,但利多力度也不会很高,因为本次OPEC+会议只决定了9月的产量政策,10月及随后月份的产量还需等待下一次会议,且当前原油需求端面临的压力在持续增大。此外,需要关注美国是否会对此作出相应反应,尤其是7月中旬对中东进行了访问。
一德期货资深分析师陈通表示,此次OPEC+增产大幅不及市场预期,一方面反映了近期原油价格的明显下跌让产油国变得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OPEC的剩余产能可用性已非常有限。
“原油市场处于现实偏强但预期转弱的格局中。”陈通说,宏观方面,西方主要央行取激进的紧缩政策已经限制了经济活动,全球经济衰退预期持续升温。欧洲各国也已经放松了限制俄罗斯石油贸易的力度。供需方面,随着油品需求增速开始放缓,北美和OPEC+产量的逐渐回归,预计四季度供需缺口将会收窄。
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首席董丹丹表示,OPEC+增产幅度有限凸显了一个事实:全球原油供应暂时仍难以大幅提升。俄罗斯深陷俄乌冲突泥沼,美国受供应链问题影响页岩油增产速度也较缓慢,唯一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就是OPEC的沙特和阿联酋,此次会议宣布仅增产10万桶/日,令市场对供应的担忧重新燃起。
分析人士:中长期不乐观
对于后市,董丹丹认为,原油整体以振荡思路对待。以WTI为例,90—110美元可能是未来几个月的振荡区间。原油上行的最大阻力来自宏观经济的下行,德国7月PMI跌破50关口,美国PMI创2020年7月以来最低,临近荣枯线。原油供应增量有限,原油下行与否取决于需求以什么样的速度和幅度下滑。
杨安表示,OPEC+最终10万桶/日的增产决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缓解了处在危局中的油价破位下行风险。目前油价已经连续背靠高位区间下沿附近的支撑横盘拉锯,形态上较为弱势,如果供应端再给油价施加压力,很可能迎来压垮油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油价走出破位下行行情。此次供应端动作,一方面算是响应美国对增产的呼吁,但实质上更多的是试图延缓油价转弱。整体来看,后市油价仍然面临宏观层面和需求不及预期的压力,中长期仍不乐观,油价重心下行概率偏大。
新湖期货原油分析师严丽丽表示,目前来看,全球经济下行,石油产品需求承压,美国进入汽油消费旺季下半程,消费难有大的增量。中国受疫情和高温影响,消费也较为一般。印度进入消费淡季。供应端,利比亚产量已恢复至前期120万桶/日的水平,美国页岩油增速缓慢但进入飓风季,OPEC+增量有限,俄罗斯7月原油产量1076万桶/日,但后期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月差走弱裂解价差走弱,油价或波动较大,重心下移。
郑梦琦表示,本周五将公布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下周三将公布美国CPI,当前通胀压力较大,如果CPI继续大幅增长,就业市场依然强劲,美联储9月扩大加息幅度的可能性将增大。近期,根据CMEFEDWATCH,虽然美联储9月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仍然较大,但75个基点的概率正小幅上行。“在加息和经济衰退预期下,原油需求预期走弱。”
短期来看,郑梦琦认为,OPEC+继续维持小幅增产,需求韧劲尚存,库存处于相对低位,油价有一定支撑。中长期来看,美联储大幅加息以压制通胀,经济衰退风险上行,需求有走弱预期,成品油矛盾缓解,原油价格重心将逐渐下移。进入四季度后,需考虑俄乌冲突以及天然气带来的能源危机是否重演。
金芸立表示,整体来看,经济衰退的预期仍将持续扰动,制造业PMI数据走弱施压石油工业需求前景,近期近远月价差收窄,油价反弹力度或受限,后期关注期限结构转势以及美国原油库存拐点的出现,预计油价仍将维持振荡走势。
国际金价、油价等变化对中国股市有何影响?
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看,旅行、运输、建筑等传统的依托空间、物理方式提供服务的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以线上化服务为主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受影响相对有限。201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为其他商业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运输服务,旅行服务,四类服务合计占比超过70%;旅行服务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一半以上;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占别为20.63%、9.01%、6.78%、4.53%;金融保险服务、建筑服务进出口占比均相对较小。疫情对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国出台的防控、管控措施对人员、交通跨境活动构成的阶段性限制,后续将视各国疫情控制情况逐步恢复。
(二)疫情对全球重点产业链和我国相关进出口行业的影响分析
1. 疫情影响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国际需求,油价下行有利于产业链下游降成本
(1)在疫情蔓延以及沙特、俄罗斯石油价格战共同影响下,国际油价下行,产业链下游企业成本下降
近期,石油市场供需双向利空,国际油价大幅下行。上游供给端,俄罗斯拒绝欧佩克再度深化减产建议,沙特宣布石油增产降价,全球石油供给预期大幅增加;下游需求端,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石油需求本就低迷的基础上,加之肺炎疫情加深世界经济下行预期,石油需求持续承压。3月9日国际油价暴跌,16日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中游运输环节,原油运费随着油价大跌连续上涨,截至13日,中东—宁波运价指数三日内大涨90点。同时,作为重要大宗商品,石油价格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全球股市震荡,多国股市触发熔断机制。
从对我国企业影响看,石油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进口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经济恢复。一是利好炼化企业,受益于我国成品油“40美元下地板价”的定价机制,产品价格跌幅小于原料价格跌幅;二是利好交通运输物流企业,原油价格下跌使燃料价格下降,给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带来直接利好;三是利好油气运输企业,油气运输船东企业将从业务量增加和燃料成本降低中双向受益。另外,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预计将加大原油进口、提升油气储备。
(2)疫情影响天然气消费,油价下跌考验天然气经济性
从已有影响看,疫情前全球天然气市场已出现供给过剩,疫情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天然气消费弱势。天然气消费与石油价格高度相关,竞争领域为交通燃料、工业燃料等,低油价将使天然气的经济性遭遇考验。
从未来影响看,疫情同样主要影响天然气市场需求端,如果全球疫情在二季度得到有效控制,则对全球经济短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需求有所下降;如果疫情持续发展甚至跨年传播,则在全球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背景下,天然气需求将大幅下降。一是企业停工停产将导致工业销气量大幅下降;二是限制人员聚集将导致餐饮、酒店、洗浴商业用户用气量下降;三是公交车、出租车停运、减运以及物流企业延期开工将导致车用气需求大幅下降。
从对中国企业影响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叠加石油降价对天然气的替代效应,下游工业、发电、化工和商业用户天然气消费增速将出现下降。在疫情未爆发前,中石油等多家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将会进一步放缓至7.6%,叠加疫情和油价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增速或将降至6%左右。天然气生产、进口和城市燃气企业都将受到影响。
2. 钢铁行业内外部需求受疫情冲击较大,有色、铁矿石呈现小幅波动
(1)疫情蔓延冲击部分国家钢铁供需
根据世界钢协数据,2019年日本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3(99.3百万吨)、韩国位居第6(71.4百万吨),东南亚地区为全球钢产量新兴市场。截止目前,欧洲、韩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因疫情对钢铁行业造成的影响较小,但若疫情没有得到较好控制,恐对未来生产产生影响。分区域来看:欧盟是钢材净进口国,近年钢锭、板材、长材的净进口呈上升趋势,区域内产品竞争力下降,一旦下游需求减少,当地钢企产品很难与外来钢材竞争,很难通过替代进口缓解内部需求下降的压力;日本钢企出口占比较高,国内钢材需求减少将推动供给的小幅收缩,疫情对日本国内经济及消费带来更大压力;韩国钢企产品竞争力强,近年来国内钢材出口占比持续攀升,部分产品进口持续下降,韩国国内需求的下降将驱动钢企加大出口、替代进口;印度及东南亚区域整体受疫情影响较小。
截至3月9日,全国35个主要市场样本仓库钢材总库存量为2536.98万吨,周增幅为6.54%。对比历史数据,本轮库存增长周期并未结束,预计库存拐点不会迅速出现。如果境外疫情扩散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拖累。我国钢材出口压力将主要表现在钢材的间接出口方面,诸如船舶、集装箱、汽车、家电等耗钢较多的机电产品出口将遭遇冲击。2019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值的58.4%。机电产品出口受限对我国钢材的总量消费构成较大压力。
而对于我国钢材的直接出口,减弱的空间则不是很大。原因在于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影响,近年来我国钢材出口已有较大幅度减少。据海关统计,2019年全国出口钢材6429.3万吨,同比下降7.3%。即便遭遇疫情冲击,对钢材供求总量平衡影响有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从出口地区来看,2019年中国的前两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和东盟,对其出口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和14.1%;作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的日本,对其进出口额也增长0.4%。目前疫情扩散点主要在上述地区,未来钢材出口的压力犹在。此外,下游需求减少,钢材库存增加将造成钢材价格下跌。现阶段钢铁行业经营风险或将持续走高,钢贸、中小钢企经营状况需要引起关注。
(2)有色金属价格预期已部分兑现,国内库存拐点尚未到来
自疫情爆发以来,受市场避险情绪影响以及对节后需求恢复的担忧,国际国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迅速下跌。以铜为例,春节期间伦铜自6200美元/吨跌至5500美元/吨,节后由于我国疫情防控有力,市场预期回暖,铜价小幅修复,但2月中旬海外疫情逐渐爆发,3月价格战引发原油暴跌,对全球衰退的担忧使得铜价迎来新一轮下挫。中长期看,各有色金属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的主逻辑仍将回归基本面和宏观大背景。综合判断,全年来看,铜价在疫情期间向下调整后受供给端约束支撑将维持上行态势,黄金价格短期震荡上行后料难以维持上涨趋势。铝、铅、锌行业供给存在一定过剩,疫情冲击下预计价格重心下移趋势或将更加明显。
从现状来看,有色金属主要的矿产地,如南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尚未出现严重的疫情,矿山生产较平稳。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冶炼与加工产能相对密集,目前虽然部分国家疫情严重,但正常的生产活动并未受到明显干扰,供给相对平稳。但海外疫情的蔓延也有不确定性,部分区域性的交通限制将干扰行业贸易链。在有色金属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扮演重要的消费者角色,各品种占全球金属消费量的40%-60%左右。
我国矿产相对贫乏,但冶炼产能体量巨大,大部分金属处于净进口状态。铜、镍供需匹配情况相似,均属于国内矿产贫乏,冶炼产能较大,但仍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矿石、中间品和冶炼成品均呈现净进口;铝、锌、锡矿山相对丰富,但仍不能自给自足,需进口原矿来满足冶炼需要,冶炼产能体量较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因而冶炼成品进口需求少;铅的矿产、冶炼产能与消费相对配套,国内供需偏向闭环。受疫情影响,有色金属的季节性累库时间延长,目前库存峰值并未出现。以往年的累库周期推断,库存可能在3月中下旬见顶。
(3)矿山供应和钢厂补库的时间差或影响铁矿石价格
春节后开市以来,国内钢铁产量下降、钢材价格明显回落,但铁矿石指数价格持续处于高位且波动较大。节后至今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迎来两次上涨,涨幅约12%。此轮铁矿石期货上涨主要驱动因素是市场情绪,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市场复工的预期乐观,导致铁矿石价格在节后低开后迎来一轮上涨并触及高点684元/吨,随后受到国际疫情蔓延、原油价格大跌的影响,市场恐慌情绪又导致铁矿石价格出现一轮低开。而近日市场传出淡水河谷有停工的可能性,又引得价格出现上涨。
从长远看,供应方面,一季度澳大利亚受热带气旋影响,主要港口发运量下降,预计3月份仍有出现热带气旋的可能,利多铁矿石价格,但中长期来看,矿山发货量将逐渐恢复正常,甚至可能出现增加。需求方面,节后港口铁矿石库存增加205万吨,和往年节后同期相比,今年增量明显下降。节后总库存12557万吨,库存绝对量处于偏低水平。随着交通运输改善,预计长流程钢厂高炉开工率将逐步提高,对铁矿石的需求将增加,钢厂可能会进行补库。3月份矿山发货正常和钢厂补库,可能会出现时间差,发货正常先于钢厂补库,供大于求,利空铁矿石,钢厂补库先于发货正常,供不应求,利多铁矿石。不过,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蔓延,如果不能得到迅速有效控制,市场恐慌心理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铁矿石作为钢铁产品的主要原料,对钢铁企业有着重要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铁矿料成本在钢铁总成本中的比重约在40%左右,而且由于我国的铁矿多为贫矿,不宜开,所以有70%的铁矿石需求依赖于国外进口。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到我国钢铁企业经营状况。
3. 机械设备行业短期内受影响较大,中长期向好态势不变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性和基础性行业之一,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进出口占比比较大的有仪器、仪表行业及工程机械行业。目前,疫情正在世界蔓延,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购的欧洲主要原材料及零部件包括车底盘、发动机等,一般提前半年下单备货,短期供货基本不受影响。但如果全球疫情影响持续时间长达数月,将导致德国等欧洲国家主要厂商陆续停工,则可能导致供应链受影响。
全球疫情仍在延续,全面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状态还需要一定时间,加之前期停工停产已造成的损失,预计一季度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将出现较大程度的回落。面对部分中小企业短期经营困难,有关部门集中发布了多项扶持政策,预计2020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回升的走势,如疫情能早日结束,龙头企业的经营指标仍将保持小幅增长
去年油价上调了11次,今年油价会上调多少次
首先,原油,黄金,美元的联动性非常强。所以,我们先讨论他们三个的关系。
黄金和美元是负相关关系。以我长期在分析指导黄金,白银,原油市场行情的经验来看,国际上黄金价格以美元计价,因此受到美元价格的波动影响。美元的升贬会直接影响国际黄金供求的变化,从而导致黄金价格的变化。需求方面来讲,黄金是美元计价,当美元升贬时,会导致其他货币同价值的黄金购买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或者刺激需求。因此金价格也会伴生变化。货币角度来讲,2者都是硬通货币,当风险环境以及风险激发避险情绪,则会推动这2者的购买意愿。"乱世买黄金”这样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出现正相关。原油和美元也是负相关。同理原油国际计价也是以美元计价,美元的汇率波动也会如上述对原油造成影响。但是区别于,原油属于必需品。美国掌握了大量的原油输出渠道,原油作用于工业发展。当美元出现升贬值时候,也决定了供应量。以此来控制国内的资金流通情况。因此,他们2者是负相关。原油和黄金。原则上是没有关系。但是二者都是受美元影响,所以多数情况下把他们2者列为正相关。
而股票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局面。所以,当美国股市大涨时将另原油,黄金承压下行。反之提振原油,黄金上行。
最后,仅仅作为首饰和少数工业原料的黄金白银在其商品属性上远远不如作为燃料及化工原料的原油来的强。前者并不是刚需,后者毫无疑问为刚需。
所以,在中国,德国,日本这样的工业大国的股市出现大跌的时候。将会令原油的工业需求降低。从而使得原油价格下行。7月的A股暴跌使原油大跌近10%正好佐证这一点。
4月全国92、95号汽油调价公报,司机暂时松一口气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家社会监测机构了解到,本周三(2月28日)国内油价将开启新一轮调价窗口,目前看迎来“两连跌”没有太大悬念。不过,当前国内成品油过剩压力仍较为明显,后续行情难容乐观。
自2月9日国内成品油年内首降以来,美国原油产量再创新高,且美国国内的活跃原油钻探平台数量增幅较大,加深了原油产量持续上升的忧虑,油价大幅下跌至近两个月最低点。但随后,因OPEC原油产量减少,且产油国进一步加强减产意愿等因素提振下,国际油价震荡上涨。
截至2月23日收盘,纽约商品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78美元,收于每桶63.55美元,涨幅为1.23%。4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2美元,收于每桶67.31美元,涨幅为1.39%。
据金联创测算,截至2月23日第六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61.7美元/桶,变化率-6.41%,对应汽柴油价格将下调230元/吨,本轮调价窗口为2月28日24时。而卓创资讯监测的原油变化率为-4.98%,汽柴油零售价对应每吨下调216元。
金联创成品油分析师李杨认为,尽管原油上涨抵消了一定跌幅,但仅剩三个工作日,且后期原油连续大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国内汽柴油零售价“两连跌”没有太大悬念。若按当前原油价格水平来看,本次零售价下调之后,将抹平2018年以来的所有涨幅,呈现下调的局面。今年已经历了三次调价窗口,其中两次上调和一次下调,累计汽柴油每吨均上调75元。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袁媛也表示,截至目前,虽然国际油价出现回升,但油价上涨动力不足,美原油产量较大,市场利空消息仍占主导,未来油价将稳中下滑。现在变化率正处于负值区间且幅度较大,故本轮成品油将大概率面临持续下调。
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据媒体报道,尽管面临美国施压,但沙特已经开始兑现了其将在4月份提高石油出口的承诺,第一批出口的原油已经开始运往欧洲和美国,这表明沙俄石油价格战仍在继续。
根据船舶追踪数据显示,沙特已经使用了其在3月份雇佣的多艘超级油轮,以提高其增加石油出口的能力,这些迹象表明,沙特在努力实现其4月份提高日产量至1,230万桶的目标,高于此前2月份的日产量0万桶。
由于俄罗斯拒绝减产协议,沙特在3月初大幅度的下调原油指导价以及宣布增产,这被市场解读为与俄罗斯开展价格战,因此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在3月份双双暴跌。WTI原油3月累跌54%,创下史上最大单月跌幅,布伦特原油3月累跌超过65%。
3月31日为2020年的第七次油价调价的第一个工作日,昨天的油价调价搁浅的结果有没有让你满意呢?我想说的是好好珍惜吧,这样的机会往后去或许就不多了,昨天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明争暗斗了半个世纪的国家,罕见的就石油问题达成一致,国际油价盘中拉升8%,已经给我们释放了油价上涨的积极信号,世界能源要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油价的春天或许真就要来临了。
根据数据平台测算:综合原油价格变化幅度为-12.53%,成品汽柴油价格预计下调450元/吨,新一轮油价调价开局再迎来油价下调,这个画面还是我们乐见的,可能你会问,前面不是还在说国际油价大涨吗?怎么油价调价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昨天美国和俄罗斯复合确实让国际油价盘中涨幅达到8%,但是美国延长了禁足的周期,而且据相关数据平台统计,美国的感染人数已经达到18万人,在这个利空消息的影响下,国际油价随后基本上跌去了全部涨幅,最后两大国际指标原油品种涨跌互现,才出现了油价调价下调的情况。
4月1日各地成品油行情
不论如何,目前国内油价以及处于低位,而这次搁浅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深知油价总有一天会上涨,重回高位,作为司机大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吧!倒不如活在当下,趁着现在油价低的时候好好享受快活人生!等到油价上涨时再省着点开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0 年11 月,1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3、1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0 年至19 年的10 年中,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3-1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3 年到1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3 年和1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8 年和1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3 年-1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来支持经济扩张。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银行甚至不知道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改弦易辙,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干预。
首先,里根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