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现在基金投资这么热门

2.股票连续出现大宗交易意味什么

近期市场资金面_近期市场资金价格高

我们尝试从资金流向、机构季度持仓信息、宏观等各层次的“拼图”,分析近期港股市场资金流出情况。整体来看,南下资金依然延续了自年初以来持续稳步流入的态势,而7月以来主动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我们认为此轮资金流出可能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部分基金削减配置综合影响。此外,港股卖空成交比近日也明显抬升。从持股和筹码看,自下而上汇总的机构投资者季度持仓数据显示,三季度海外机构持仓比例有所下降。我们注意到,此轮外资流出绝对规模上不及2018-2019年,但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大,反映资金流向和股价并非线性关系。悲观假设下,我们认为若外资主动基金降低跟踪指数的中国配置,将可能给市场带来压力。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

7月以来,港股市场在多重不确定因素下持续走弱,恒生指数于10月初跌破2011年以来低点,主板成交清淡,卖空占比叠创新高,市场情绪较为低迷。在外部金融条件持续收紧、地缘局势更为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担心是否存在更大的资金流出压力。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现有可得数据口径不完备(如EPFR资金数据只涵盖“基金”这一类投资者)和港交所持股不穿透的客观约束,都使得试图掌握港股全局投资者结构和高频资金流向的变化难度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从资金流向(如互联互通南向资金、EPFR资金流向、卖空成交)、机构季度持仓信息、宏观(香港M3、总结余)等各层面的“拼图”,组合成相对全面的信息。综合最新变化,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

资金流向情况: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海外主动型资金趋弱

南向资金:波动中维持流入,近期甚至有所加速。尽管近期港股市场持续承压,但南下资金依然延续了自年初以来持续稳步流入的态势,进入10月以来基本保持每日净流入趋势。不仅如此,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近期甚至呈现逆势加速的势态。最近一周(10月17-21日)整体流入规模达257亿港币,创下自3月中旬(3月14-18日流入263亿港币)以来最大周度流入规模。具体流向上也成呈现逆势加仓特征。十月以来回调幅度较大的新经济龙头,如腾讯、美团-W、药明生物与理想汽车-W等是流入主力。因此可以看出,南下资金并非本轮市场波动的主导因素。

海外资金:7月以来主动型基金流出有所加速。在此前报告《谁在卖出?从资金面看近期港股波动》中,我们参照EPFR基金数据,发现3月中旬俄乌局势以及中概股监管等因素影响下导致的港股波动背后,海外主动基金主导的资金流出可能是主因。从近期情况来看,我们发现情形可能类似,同样是海外主动型基金流出为主,其中港股和中概股流出幅度较为明显。具体来看,7月以来,海外主动资金整体流出45亿美元。从幅度上看,本轮较3月中旬仍较为温和(3周内流出35亿美元),但本轮流出时间较长,自7月15日以来已持续14周(对比3月中旬及4月至6月11周内流出约36亿美元)。分基金类型看,新兴市场主动基金(流出30亿美元)和亚洲除日本主动基金(流出10亿美元)流出较多。相比而言,被动型基金年初至今依然持续流入,但从结果上看对股市定价影响相对较小。

图表:新兴市场主动基金、亚洲除日本主动基金近期流出海外中资股较为明显

图表:南向资金全年保持流入,近期有所加速

图表:海外中资股市场年初至今经历三波外资流出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此轮资金流出可能受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的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和部分基金削减配置综合影响。首先,美联储8月以来加息预期再度升温加剧了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也推动资金从整体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市场,近期美元走强和主要新兴汇率贬值也可以得到印证。年初至今新兴市场主动型基金和亚洲除日本主动型基金净赎回规模大幅攀升,分别为159亿美元和76亿美元。其次,通过EPFR数据测算,我们发现海外主动基金整体配置中国市场比例明显低于被动基金,反映了主动基金可能存在一定低配行为。这其中,全球(除美股)基金和亚洲除日本基金低配较为明显,不排除与近期地缘局势的再度紧张有一定关系。

图表:EFPR数据显示,机构持续降低中国配置,主动型基金净赎回是资金流出中国的主要原因

卖空成交:港股卖空成交比近日也明显抬升。除资金流向外,港股卖空成交比例也持续走高。根据Bloomberg数据显示,港股市场卖空成交占总成交额比例自7月以来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自9月底维持在20%左右的高位,10月上旬创下24.5%的单日高点。此外,香港证监会(SFC)披露的淡仓(空头)申报情况显示空头头寸也有所增多。截至10月14日有空头仓位港股约为680只,空头仓位占流通市值加总比重为1.38%,较前一周1.09%抬升较多,较8月中旬1.66%的高点相对平稳。

图表:港股卖空成交比例持续上升

持股结构变动:中资配置基本平稳,外资配置有所下滑

从持股和筹码看,我们自下而上汇总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季度持仓情况显示,三季度海外机构持仓比例有所下降、而中资机构比例提升。由于港交所持股数据无法穿透至投资者,我们通过汇总大型机构(包括养老金、对冲基金等)的季度持仓数据,将海外中资股市值前100大标的(包含港股和美国中概股)投资者结构梳理出来。初步发现如下:

1)港股通标的持股中,中资中介持股占比不断提升。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港股通标中介机构持股情况来看,中资中介的持股市值占比从2021年底的11.3%升至当前的12%,也高于3月中旬11.6%的高位。与此同时,国际中介的持股市值占比则持续下滑,从2021年底的45.3%降至当前的43.3%。如果粗略假设内地资金通过中资中介更多,海外投资者通过国际中介更多的话,这一比例变动则可以间接侧面佐证一部分海外资金的流出。进一步对比市值变动情况也可以得到类似结论,如中资中介的持股市值下跌幅度要小于海外与中国香港本地中介的幅度。

图表:港股通标的中资中介持股市值占比近期也有所抬升

图表:从港股通标的中介持股总额变动情况来看,卖出也主要集中于海外和中国香港本地中介

2)三季度海外机构持股占比为34.1%,依然最高整体回落。海外机构持股自2021年以来持续回落,三季度海外机构持股1.46万亿美元,占样本公司总市值22%和流通市值34.1%,较2021年末分别回落1.1和1.2个百分点。相比而言,三季度中资机构持股整体平稳,占样本市值和流通市值的7.7%和4.9%,较2021年末基本持平。

3)养老金、主权基金等持股比例下滑但规模较小,共同基金仍是主体。近日部分海外养老金、主权基金、甚至战略投资者可能削减部分中国敞口的报道引发关注。在上述样本中,我们发现海外养老金、主权基金等类型投资者持股的确有所回落,从年初3.3%降至三季度3.1%,但比例和规模均较小。相比而言,共同基金依然是主导,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为28.6%,较年初下滑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部分养老金的潜在敞口调整实际规模影响可能相对有限,或更多体现在情绪上的扰动,或因为单体规模较大造成的短期影响。

图表:外资持股近期有所回落,主权基金和养老金占海外中资股持股的较小部分

图表:外资机构持股的存量近期持续下滑

港币和流动性:美联储持续收紧和全球“便宜钱”减少下的压力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资金流出导致香港金管局总结余下滑。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港美利差扩大导致资金有流出压力。2022年5月港币触发弱方保证以来,香港金管局多次介入维护汇率,这也导致银行总结余3000多亿港币下滑至当前1000亿港币,Hibor利率也因此走高。对比2015-2018年美联储加息周期,此轮总结余下滑速度更快,但当前总结余仍高于2015-2018年的低点。整体来看,香港银行间港币流动性仍较充裕,叠加银行持有外汇票据较多,为港币流动性提供下行保障。

从机制上看,香港货币供给与股市同时受到资金流向影响,两者相关性较高。总结余是香港货币基础的一部分,资金流出会直接影响香港货币供给。8月香港广义货币供给M3同比增长2.46%,较去年末的4.26%有所回落。我们发现,香港M3和美元指数走势高度负相关,体现全球风险偏好下滑时与整体新兴市场同样流出和回落的态势。与此同时,香港M3和港股市场走势有较高相关度,背后可能反映了全球资金流向的共同影响。

往前看,考虑高通胀约束下美联储加息周期尚未结束,全球“便宜钱”和美元流动性的收缩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外部流动性紧缩甚至流动性流出的压力也可能还会造成一定扰动,关注总结余和Hibor变化。

图表:美国加息周期推动资金流出中国香港及其他新兴市场,中国香港银行总结余明显下滑

图表:而香港M3与港股表现则高度相关

压力测试:悲观假设下,还有多少可能流出压力?

对比历史看,此轮资金流出规模有多大?绝对规模不及2018-2019年。EPFR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市场经历了4轮海外主动型基金的流出阶段,分别为:1)2007-2009年金融危机(流出123.5亿美元)、2)2011-2013年欧债危机(69.9亿美元)、3)2013-2017年美联储紧缩和中国股市波动(368.6亿美元),以及4)2018-2019年贸易摩擦(161.7亿美元)。本轮自2021年8月高点以来海外主动基金累计流出109.8亿美元,无论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弱于2018-2019年或2013-2017年。同时,在控制股价对资金流的影响下,我们测算流出规模不及2020-2021年期间流入规模的一半。

然而,资金流向和股价并非线性关系,此轮流出对股价的影响似乎更大。EPFR统计海外主动资金中国配置规模在此轮流出中从4053亿美元下滑36.6%至2571亿美元(体现价格下跌因素),而2013-2017年期间海外主动资金配置仅下滑5.6%。因此对股价更关键的因素可能是定价权归属。考虑到海外主动资金当前已经明显低配中国市场(当前配置比例约为28%,较MSCI新兴中31%的权重已经低配),因此不考虑其他如地缘因素的影响下,我们认为外资机构进一步减持动能可能也有所趋缓。

图表:此轮外资主动资金流出绝对规模小于2018-2019年,但股价波动较大

悲观假设下,若外资主动基金因为种种原因降低基准中的配置比例,可能带来多少流出压力?如果假设有10%的跟踪新兴市场的投资机构将业绩基准改为新兴除中国(我们估算约有8000亿美元主动投资基金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基准),以当前28%的配置比例测算,可能会带来224亿美元的资金流出压力,相当于2021年高点以来流出规模的两倍,基本将回吐2020年以来的流入规模。因此在这一悲观假设下,将可能给市场带来压力。

前景展望:“三重压力”下,短期或维持震荡,等待转机到来

我们认为,港股当前资金面情况反映的是市场面临的“三重压力”,即美联储紧缩影响流动性,国内增长影响盈利预期,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短期来看,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或将维持鹰派立场,意味着短期内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或将持续,而当前外资主动型机构大幅低配港股情况缓解或需要在后两者上找到转机。

所幸的是,港股市场已经具备几项优势,如当前市场已跌至数年低点,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叠加国内宽松政策下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这意味着海外中资股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如果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港股市场未来反弹力度有望更大。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而后续更多正面催化剂的出现,如大规模稳增长政策加码以及部分风险的缓解,可能推动外资机构低配情况缓解和市场风险的重新定价。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格局,但或处于底部区域。配置思路上,短期以高股息作为贬值和风险的对冲,但是优质成长、尤其是可能受益于未来内需和政策放松修复的消费成长可以择机吸纳、等待时机。

为什么现在基金投资这么热门

牛市与熊市是股票市场行情预料的两种不同趋势。牛市是预料股市行情看涨,前景乐观的专门术语,熊市是预料股市行情看跌,前景悲观的专门术语。

1、出现牛市

出现牛市 标志主要有:

①价格上升股票的种数多于价格下降股票的种数;

②价格上升时股票总交易量高,或价格下降时股票总交易量低;

③企业大量买回自己的股票,致使市场上的股票总量减少;

④大企业股票加入贬值者行列,预示着股票市场价格逼近谷底;

⑤近期大量的卖空标志着远期的牛市;

⑥证券公司降低对借债投资者自有资金比例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市场;

⑦政府降低银行法定准备率;

⑧内线人物(企业的管理人员、董事和大股东)竞相购买股票。

2、出现熊市

出现熊市 标志主要有:

①股票价格上升幅度趋缓;

②债券价格猛降,吸引许多股票投资者;

③由于受前段股票上升的吸引,大量证券交易生手涌入市场进行股票交易,预示着熊市到来已为期不远;

④投资者由风险较大的股票转向较安全的债券,意味着对股票市场悲观情绪的上升;

⑤企业因急需短期资金而大量借债,导致短期利率等于甚至高于长期利率,造成企业利润减少,使股票价格下降;

⑥公用事业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很大,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变动常领先于其他股票,因而其股票价格的跌落可视为整个股市行情看跌的前兆。

扩展资料:

引起牛市或熊市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为基本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类。

基本因素 指来自股票市场以外的经济与政治因素。这类因素常常能使股票行市发生巨大变动。有些投资者或投机者因此大发横财,也有的倾家荡产。

参考资料:

牛市与熊市-百度百科

股票连续出现大宗交易意味什么

为什么现在基金投资这么热门_基金运营的风险

众所周知,基金是现在很流行的理财方式,玩基金投资的朋友会发现,最近基本上所有基金都在大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什么现在基金投资这么热门,希望大家喜欢。

为什么现在基金投资这么热门

简便性和灵活性:相比其他投资方式,基金投资更加简单和灵活。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基金来间接投资大量的资产,而无需直接购买和管理这些资产。

分散风险:基金通常会将投资资金分散投资于多种不同的资产和行业,从而降低了单一投资的风险。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有助于平衡投资组合的波动性。

专业管理:基金由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投资者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可以受益于基金经理的专业分析和研究,而无需自己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基金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市场风险:基金的表现受制于股市、债券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波动。如果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或不稳定的情况,基金的价值可能会下降。

流动性风险:某些类型的基金可能存在流动性风险,即投资者在需要卖出基金份额时可能无法及时转化为现金。在市场流动性不佳的情况下,基金的赎回可能会受到限制。

信用风险:如果基金投资于低信用质量的债券或其他违约风险较高的资产,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如果这些资产违约或无法按时兑付,基金的价值可能会受到影响。

管理风险:基金经理的能力和决策对基金的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足或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可能导致基金表现不佳。

近期买入基金后大跌原因

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市场调整:市场行情波动和调整是影响基金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市场处于波动期,基金价格也随之波动。

经济数据不佳:经济数据对市场有带领效应,一些不利的经济数据会直接影响市场情绪和信心,推动股市下跌,从而造成基金价格下跌。

公司内部问题:如果投资的基金投资标的中存在公司内部出现诸如、违规等问题,或者公司业绩表现不佳,在此背景下基金价格下跌也是可能的。

投资风格转变:基金管理人员依照指定的投资策略进行买卖决策,它的投资风格、运作方式等因素均会对基金的收益产生影响。如果基金管理人员调整投资风格,或运营策略突然变更,可能导致基金价格大幅下跌。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的价格涨跌与大市场、行业、机构投资者等方面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基金自身的品种、投资策略、组合证券等相关因素有关。因此,在购买基金或任何其他投资产品之前,要了解其相关风险和信息,合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尽可能进行风险分散,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投资收益。

基金大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宏观经济因素:比如国内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会对整个市场与相关行业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多数基金下跌。

公司自身经营问题:例如公司业绩不佳、管理层变动等,这些也将直接影响持有该公司股票的基金净值变化。

市场热点题材退潮:部分热门主题投资泡沫破裂后,曾带动涨幅增长的基金就可能出现大跌。

投资策略调整:部分基金管理人员在市场走势状况发生变化时也可能进行投资策略调整,如果调整失败反而加剧了基金的回撤,也会导致基金价格大跌。

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的表现和收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市场上存在着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市场风险。每位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目标进行投资,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和战略,以尽可能规避风险和增加收益。

基金下跌的影响因素

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已经在前面提及。然而,在不同情况下,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

首先,宏观经济因素可以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比如某些国家政局不稳定或者全球市场不景气等。这样的情况会造成投资者情绪低迷,从而导致基金价格大幅下跌。此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因素,更具决定性的是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

例如,公司业绩不佳、管理层变动等问题都可能会对基金价格产生影响。举例而言,如果一家公司股票持续下跌,那么持有该公司股票的基金净值也会随之下滑。即使是在整个市场持续升温的情况中,一家公司的业绩不佳仍然会对基金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投资策略的调整也是可能导致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虽然投资策略调整是基金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这种调整并不总是成功的。一些基金管理人员可能会因为市场风险状况不同而改变其投资策略,但如果调整失败,则会加剧基金的回撤,导致价格下跌。

另一个可能导致基金价格下跌的原因是市场热点主题泡沫破裂。某些投资人往往会盲目追求热门主题,并不断向这些主题投入资金。然而,当市场对这些主题失去兴趣或者评估发生变化时,这些热门主题的泡沫就可能破裂。这样的情况下,曾经带动涨幅增长的基金也将出现大幅下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存在诸如宏观经济、公司经营问题等因素,但每个基金的表现和收益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类型、投资者心态等。此外,市场上存在着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每位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目标进行投资,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和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和增加收益。

在投资前,你可以考虑了解不同类型的基金,了解所涉及的主要行业或市场趋势,并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此外,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进行投资组合管理来分散风险并实现更高的收益。需要注意的是,在投资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遵守投资纪律也非常重要。

在股票市场中出现连续大宗交易的话,则说明主力资金在通过大宗交易市场进行吸筹,然后通过打折出售吸引主力资金买方买进。大股东交易股数越大,买入迹象明显会使股票涨起来。连续大宗交易大概率的会短期影响到股价的变化,对于股价的趋势变化是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股价变化是整个个股或者市场交易者倾向性变化的结果。

此外,如果资金主力急需变现的话,也会通过二级市场抛售进行大宗交易。因为通过大宗交易可以快速变现并且相当快速高效,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会折价或市价出售。

大宗交易的方式主要分为溢价交易和折价交易,当个股出现大宗交易的走势时,我们首先关注是折价还是溢价,这就主要分成了两种理解方式,然后我们再注意近期的股价波动方向,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股票频繁大宗交易通常说明主力在吸筹或者大股东不看好最近的股价趋势抛售套利,如果大宗交易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格买入,也就是溢价买入,则意味着助力资金比较看好个股,认为个股后期会出现大涨的情况,而以较高的价格买入,进行抢筹操作。

这种情况之下,通常会会吸引市场上的散户跟风买入,共同推动股价上涨,大宗交易溢价率越高,其利多信号越强,个股上涨概率越大。

若是大宗交易溢价率较低,甚至出现折价的情况,则说明主力资金不看好该股,急着以低于当前的价格卖出,是一种利空消息,这会导致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量地卖出,加速股价下跌。

还有可能就是个股连续出现大宗交易,是主力在进行对倒,即主力自买自卖,来吸引散户注意力,达到其后期的出货,或者洗盘目的。

此外,如果资金主力急需变现的话,也会通过二级市场抛售进行大宗交易。因为通过大宗交易可以快速变现并且相当快速高效,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会折价或市价出售。如果是大股东直接减持,造成大宗交易,那么会对市场形成抛压,导致股价下跌。

虽然连续大宗交易在短期内很有可能影响到股价的变化,对于长期来看,对股价的趋势变化其实是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