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以安全或质量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急用 麻烦大家了。。

江苏国标油价查询_江苏省汽油油价

进入11月份,东北玉米市场不断有深加工企业上调价格消息传来。诸如11月5日,吉林长春大成及金成公司再度上调了新玉米收购价格,幅度为50元/吨。其中二等玉米收购价为1400元/吨,三等玉米1390元/吨,水分标准14%,1%霉变,2%杂质。实际湿玉米33.5%水分,1.5杂质,价格在0.557元/斤;上周末期间,吉林省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公主岭黄龙新玉米收购价格大幅上调,国标二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在1370元/吨,较上周初涨70元/吨;吉林省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四平天成收购价格上调,总部国标二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1430元,1比1.1.5扣量,较上周涨30元;自深加工企业开秤收购至今已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玉米收购价格一直是高开平走,收购冷清。近日深加工企业缘何不断上调玉米收购价格,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加工生产的不断消耗,目前部分深加工企业陈粮库存逐渐减少。据悉吉林长春大成公司陈粮库存只能维持到本月底或下月初。如果本月内市场不能形成玉米集中上市局面,新陈玉米无法正常交接,大成公司将有断粮之忧;二是天气因素影响脱粒进程,宏观环境催生农民惜售心理。今年玉米生长期推迟,收获和脱粒相应推迟20日左右;另外农户惜售心理严重,强烈的看涨心理使其对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目前出售数量较少;三是今年东北玉米质量较好,尤其水分方面,多数地区新产玉米水分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玉米储存风险大大降低;四是目前贸易商及粮库积极消化陈玉米库存,并开始为收购新粮做好准备,为尽早获得更多粮源,深加工企业提价在所难免。总体来说,经过近一个月的拉锯战之后,部分企业库存危机显现,率先提价,打破了前期收购市场的平静局面,后期新一轮价格上涨序幕被拉开。

油价上涨影响铁路运费上调,国内玉米价格受到利好提振

近期,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继续大涨,对国内玉米价格形成利好提振。一方面,虽然我国严格限制了利用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和酒精等工业品,但是美国仍将继续扩大玉米燃料乙醇的消费量,导致国际玉米供需偏紧。近期CBOT玉米期货价格再度走强,11月2日CBOT12月合约一度突破了380美分/蒲式耳。国际玉米期货价格走强,间接支撑了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另一方面,近期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相关的铁跌货运、公路运输等服务价格或收费需适当调整。受近期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拉动,东北铁路运费较前期每吨上调0.002元/公里,初步测算,吉林至大连每吨运费上涨了60-70元/车,至山东地区约上调了200元/车。受此影响,南北港口及销区玉米到站成本将有所提高。此外,油价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增加农民玉米的生产成本,玉米价格受到支撑。

南方饲企偏向购黄淮玉米,东北产玉米被一定程度替代

据了解,南方销区饲料企业基于东北玉米运输问题和现阶段黄淮玉米已经批量上市,目前偏向于购黄淮产玉米,东北产玉米被一定程度替代。其中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和重庆等地饲料企业玉米需求完全可以从黄淮流域和西南部分地区获得,其购东北玉米并不急迫。同时,河南新玉米到达江苏价格就比东北产玉米每吨低几十块钱,这对东北产玉米是一个压力。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南方需求主体短期内还以稳定购为主,抢购玉米的市场行为将不会出现,玉米现货价格不会出现快速大幅波动,但在东北新粮批量上市前,随着需求的刚性上涨,预计价格会有一个缓慢上涨的过程。

玉米期货市场演绎大涨行情,现价短期逆市上扬有望延续

前段时间,无论对市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来说,大家对市场后市走势都显得较为迷茫,各主体均处于观望中,这从期货市场主力合约一直运行在1630-1670元/吨可以看出来。但自吉林部分深加工企业提价收购后,大连玉米主力合约C0805于10月29日强势涨停向上突破,已经打破了这种市场预期均衡。截止11月6日,大连玉米期货价格继续走高,然而在高位多头获利出场,期价自高点滑落。目前期价距前期高点仅一步之遥,后期走势将更为关键。一旦突破前期高点,市场上行空间将被打开,反季节的上涨行情可能愈演愈烈。而外盘方面,CBOT玉米市场继续维持高位震荡走势,收割进展顺利,市场消息面淡静。原油市场风起云涌,迭创新高,惠及具有能源属性的农产品市场,然而自身消息的匮乏,令玉米市场继续陷于震荡区间。短期来看,玉米市场可能持续低位震荡走势,等待利好消息引领市场向上突破。

食品安全问题,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石化一直致力于推进国内油品质量升级,概括地讲,过去十年,中国石化在炼油板块累计投入了近2000亿元,用10多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二、三十年的油品升级路。此次油品升级完成后,中国石化在全国范围内的油品升级将跨出第四大步,在北京、上海、江苏的汽油质量升级则迈出了五大步。

第一步是2003年1月,汽油质量升级为国标GB17930-1999,汽油中硫含量由不大于1500ppm降低至800ppm以下;

第二步是2005年7月,升级为修订版国标GB17930-1999,汽油中硫含量降低至500ppm以下;

第三步是2010年5月,升级为国标GB17930-2006,即国III汽油标准,汽油中硫含量降低至150ppm以下。

第四步,即从2014年1月1日起,升级为国标GB17930-2011,即国四汽油标准,汽油中硫含量降低至50ppm以下。

第五步,在北京和上海、江苏沿江8地市的汽油质量升级更是迈上第五个台阶。2012年5月,中国石化正式向北京供应相当于欧五排放标准的京标五车用油品。2013年9月1 日,中国石化在上海首批10座加油站开始供应沪五汽油,11月1日起全面供应。2013年10月31日,中国石化在江苏沿江8地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全面供应苏Ⅴ标准汽油。

近日,民众在迎来油价“十连跌”之后,中石化油品升级置换工作已悄然启动,不少车辆将“喝上”国Ⅳ车用柴油。

以安全或质量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急用 麻烦大家了。。

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焦点。光是今年,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就被再次曝光。而最近,地沟油产业链又一次引起关注。

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对低价食品的需求

从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销路谈起

食用油和酱油都是生活必需品。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都令人发指,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相似性。

地沟油在20多年前是被用来喂猪的“泔水”(也叫“潲水”,指的是剩饭剩菜和水的混合物),而现在,这些“泔水”经过一番加工、提炼之后重新返回了餐桌。此外,广义上,被反复使用的油、劣质猪肉提炼的油等劣质油也算是地沟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地沟油返回农贸市场销售时,价格只是普通食用油的一半。

销路: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详细]

头发酱油是用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配制的酱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河北发出的酱油,50斤才12元左右,价位要比正规酱油低上5-6元。

销路:这些酱油一般在农村或城市的批发市场销售,进不了大型超市。不过有的头发酱油很“厉害”,能够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还是品牌。…[详细]

地沟油和头发酱油当然都对人体有害,据新闻报道,它们的产量还都挺大。而根据售价和销路,它们一般都以低价出售,很有市场。有时候低收入人群直接用它们做饭,有时候它们流入了小饭馆、工地等地,再被民众消费。

很大一部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买得起这类“地沟油”食物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心里都很清楚,路边摊、小饭馆里的食物很多都不太卫生,使用的食物原料也可能不太好,但是很多人依然选择在这些地方就餐。许多劣质食品在农村的销路也都非常好。这是因为人们只买得起这样价格的食物。举例说明:

1.对于农民工来说:有媒体做过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收支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按2009年1-6月的食品支出额2714元来计算,农民工平均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十来元。即使把工厂提供伙食的因素考虑进去,农民工的基本饮食还是很差,这与许多调查员看到的现场情况也是一致的。…[详细]另有北方记者也做过农民工的食堂情况调查,结果发现,爱吃大米的南方农民工算计着两碗米饭要4元,而5个馒头才1.5元,所以宁肯吃馒头。“食堂”里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详细]

2.对于工资很一般的普通职员来说:很多人,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的收入并不高,甚至还会选择路边摊。诚如一位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所说:“其实都知道便宜盒饭的油不太好,菜的质量也一般,但没办法,中午吃饭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回去做饭。”…[详细]

另外,还有海南的记者做过调查,路边摊成了许多没钱的中学生午餐的首选。…[详细]

所以,对于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来说,可能仅仅能够负担得起5元左右一餐,并且,忙碌的工作下,他们也无法用这5块钱来买原材料自己做饭,他们需要又便宜又便利的食物,这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飞涨,很多黑心商户就牺牲了质量

团餐指的是专门以工厂、学校、公司为单位,集体提供的餐饮服务。据业内人士称,目前珠三角工厂的团餐消费标准可以低至3-5元/餐,中小学生午餐价也长期停留在5-6元水平。在刚进入团餐行业的时候,许多人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现在,团餐定价没怎么涨,原材料价格却高涨。业内人士说,“目前价格形势下,行内人士心知肚明三四元怎么可能做出两荤一素?使用‘地沟油’成为行业潜规则!”

团餐的例子正好从食品供应者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地沟油这样的劣质食品这么“有市场”。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只能支付得起很低的食品价格;另一方面,许多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在飞涨(参见:《菜价上涨何必讳言通货膨胀》),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劣质食品自然满天飞。…[详细]

当然,如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路径,一旦有了规模就会“普及”开来,比如少量地沟油“伪装”的高档油在大超市登堂入室,头发酱油也有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问题会越来越普遍。

普通民众对低价“高品质食物”的需求

从被掺的“江苏大米”说起

一袋爬满米虫、发黄且发霉的大米,加工后抹掉霉层,表面即显光滑白净,一般人根本鉴别不出好坏,然后掺入好米,换上热销品牌,重新封包出厂。这就是在珠三角流通的劣质大米。这些大米一般都号称产自“江苏”。

据米商说,“江苏大米”在当地人心目中是高品质的象征——觉得比别的地方的大米都好吃。所以很多商家直接把别的地方产的大米掺在江苏大米里卖,更有甚者,掺的就是上文说的劣质大米。米商说,打工仔或者一些普通人都买这种大米,而本地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买那些知名品牌的大米。…[详细]

随着经济发展,普通民众越来越希望吃到“高品质食物”

上文所提的掺“江苏大米”的流通,和毒奶粉、红酒等食物其实一起说明了另外一个现象,管理学人刘远举对此有精辟的解释,他把这归结为“拖拽效应”——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国指的是所谓“中产阶级”,不是顶级富豪)。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希望吃到更好的东西,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婴儿大都吃母乳,等再长大一些就吃米汤等食物。可是现在,奶粉成为了主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所以,人们对更高品质食物的追求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购买力又有限,掺的“高品质食物”就成了选择。

罪魁祸首之一:低收入

只要出得起价,市场本身有淘汰与净化功能

“三聚氰胺”发生之后,国产奶粉一度滞销。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介绍,2008年三聚氰胺发生前,国产奶粉市占率达60%,但此后洋奶粉已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有可能正式超过国产奶粉。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进一步透露,2009年大包粉的进口量为24.5万吨,2010年就达41.5万吨,估计今年的量可能在50万吨。另外,有传言称,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已经占领了8成市场。而在一线城市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奶粉早就是主流。…[详细]

在被称为一夜倒退25年的“乳业新国标”曝光后,洋牛奶(液体奶)又发威了,销量激增了三成。同时,洋奶粉还纷纷涨价,仍然供不应求。…[详细]

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人群不会在乎奶粉钱,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也不太在乎奶粉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端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市场就把大家认为品质上没有保证的奶粉给淘汰了。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低,大部分时候真的出不起价

我国普通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20%。在GDP这个“大蛋糕”确定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拿走得太多,势必意味着劳动者所能拿到、分享的将更少、更微薄。普通劳动者参与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趋边缘化,变得愈来愈无足轻重、不值钱。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人均差距20多倍,少数金融国企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详细]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收入的增长是跟不上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的。比如前不久就曾经有不少白领在记账,公布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结果发现自家竟然是贫困家庭。再比如,许多人都表示“无公害绿色蔬菜”价格太高,无力购买。

而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但低价格、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消费者却无法识别。

有的时候是生产厂家自己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厂家拼命地向基层生产者压缩收购价。另外,在老百姓购买食物付出的钱中,多数被流程中各个利益方通过物流费、高速公路费、油价及超市地租获取,真正到达生产者手上的寥寥无几。基层生产者在强势的行政、垄断要素和下游产业链面前,几乎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结果就是,这些基层生产者主动。这在“三聚氰胺”、“瘦肉精”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中国的农业非常分散,要全面地监管住基层生产者很困难。…[详细]

罪魁祸首之二:高通胀

通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推手,又被后者给掩饰住了

中国目前CPI权重中,食品占比在31.79%左右(这还是下调后的结果)。食品占比最高,变动一小点的影响就很大。而CPI又被普遍看作衡量通货膨胀的标志。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当要调控物价、控制通胀时,首先就是要控制农产品的价格。不必要和不正确的干预,扭曲了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通货膨胀的“成本”最终却强制性加在了食品行业上。另外,通胀也让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成本都有所上涨,在人们收入有限,无力负担高价的情况下,生产者就从降低质量,甚至来营利。

另一方面,食品的低价格也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住了通货膨胀,毕竟这是人们感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物价要素。所以可以用这样的两个公式来表达食品安全困境:

1.高通胀+低收入+对高品质食物的渴望→低价的劣质食品(其中,高品质食物指的仅仅是奶粉、红酒这样的食物,而非鱼子酱等奢侈食物;对于真正的低收入人群而言,“对高品质的渴望”应去掉。)

2.低价的劣质食品→(掩盖)→高通胀…[详细]

生产者都是逐利的,要求他们仰望星空,培养道德血液来自律无疑天方夜谭,的监管亦不是万能灵药。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人民收入,抑制物价上涨,让不安全食品失去市场“需求”。

食品乱象的罪魁祸首

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的焦点。光是今年,瘦肉精、镉大米、毒豆芽、粉条、剧毒腊肉、染色馒头等就被再次曝光。而最近,地沟油产业链又一次引起关注。

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对低价食品的需求

从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销路谈起

食用油和酱油都是生活必需品。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都令人发指,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相似性。

地沟油在20多年前是被用来喂猪的“泔水”(也叫“潲水”,指的是剩饭剩菜和水的混合物),而现在,这些“泔水”经过一番加工、提炼之后重新返回了餐桌。此外,广义上,被反复使用的油、劣质猪肉提炼的油等劣质油也算是地沟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地沟油返回农贸市场销售时,价格只是普通食用油的一半。

销路:主要以散油的方式流向了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流向了部分超市。…[详细]

头发酱油是用毛发等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配制的酱油。

价格:据记者调查,河北发出的酱油,50斤才12元左右,价位要比正规酱油低上5-6元。

销路:这些酱油一般在农村或城市的批发市场销售,进不了大型超市。不过有的头发酱油很“厉害”,能够取得质量体系认证,还是品牌。…[详细]

地沟油和头发酱油当然都对人体有害,据新闻报道,它们的产量还都挺大。而根据售价和销路,它们一般都以低价出售,很有市场。有时候低收入人群直接用它们做饭,有时候它们流入了小饭馆、工地等地,再被民众消费。

很大一部分“囊中羞涩”的人们只买得起这类“地沟油”食物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心里都很清楚,路边摊、小饭馆里的食物很多都不太卫生,使用的食物原料也可能不太好,但是很多人依然选择在这些地方就餐。许多劣质食品在农村的销路也都非常好。这是因为人们只买得起这样价格的食物。举例说明:

1.对于农民工来说:有媒体做过一个《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收支状况调查》,结果发现按2009年1-6月的食品支出额2714元来计算,农民工平均每天的伙食费只有十来元。即使把工厂提供伙食的因素考虑进去,农民工的基本饮食还是很差,这与许多调查员看到的现场情况也是一致的。…[详细]另有北方记者也做过农民工的食堂情况调查,结果发现,爱吃大米的南方农民工算计着两碗米饭要4元,而5个馒头才1.5元,所以宁肯吃馒头。“食堂”里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详细]

2.对于工资很一般的普通职员来说:很多人,尤其是刚工作的年轻人的收入并不高,甚至还会选择路边摊。诚如一位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年轻人所说:“其实都知道便宜盒饭的油不太好,菜的质量也一般,但没办法,中午吃饭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回去做饭。”…[详细]

另外,还有海南的记者做过调查,路边摊成了许多没钱的中学生午餐的首选。…[详细]

所以,对于很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来说,可能仅仅能够负担得起5元左右一餐,并且,忙碌的工作下,他们也无法用这5块钱来买原材料自己做饭,他们需要又便宜又便利的食物,这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飞涨,很多黑心商户就牺牲了质量

团餐指的是专门以工厂、学校、公司为单位,集体提供的餐饮服务。据业内人士称,目前珠三角工厂的团餐消费标准可以低至3-5元/餐,中小学生午餐价也长期停留在5-6元水平。在刚进入团餐行业的时候,许多人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现在,团餐定价没怎么涨,原材料价格却高涨。业内人士说,“目前价格形势下,行内人士心知肚明三四元怎么可能做出两荤一素?使用‘地沟油’成为行业潜规则!”

团餐的例子正好从食品供应者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地沟油这样的劣质食品这么“有市场”。一方面,低收入人群只能支付得起很低的食品价格;另一方面,许多合格的食品原材料价格在飞涨(参见:《菜价上涨何必讳言通货膨胀》),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劣质食品自然满天飞。…[详细]

当然,如地沟油和头发酱油的路径,一旦有了规模就会“普及”开来,比如少量地沟油“伪装”的高档油在大超市登堂入室,头发酱油也有获得质量体系认证的。问题会越来越普遍。

普通民众对低价“高品质食物”的需求

从被掺的“江苏大米”说起

一袋爬满米虫、发黄且发霉的大米,加工后抹掉霉层,表面即显光滑白净,一般人根本鉴别不出好坏,然后掺入好米,换上热销品牌,重新封包出厂。这就是在珠三角流通的劣质大米。这些大米一般都号称产自“江苏”。

据米商说,“江苏大米”在当地人心目中是高品质的象征——觉得比别的地方的大米都好吃。所以很多商家直接把别的地方产的大米掺在江苏大米里卖,更有甚者,掺的就是上文说的劣质大米。米商说,打工仔或者一些普通人都买这种大米,而本地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人才买那些知名品牌的大米。…[详细]

随着经济发展,普通民众越来越希望吃到“高品质食物”

上文所提的掺“江苏大米”的流通,和毒奶粉、红酒等食物其实一起说明了另外一个现象,管理学人刘远举对此有精辟的解释,他把这归结为“拖拽效应”——一国居民对食物品类的需求欲望,受他们常在**中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在广告中听到的影响,施加影响的群体往往是一国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国指的是所谓“中产阶级”,不是顶级富豪)。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食品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提高了,希望吃到更好的东西,比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普通家庭的婴儿大都吃母乳,等再长大一些就吃米汤等食物。可是现在,奶粉成为了主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详细]

所以,人们对更高品质食物的追求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购买力又有限,掺的“高品质食物”就成了选择。

罪魁祸首之一:低收入

只要出得起价,市场本身有淘汰与净化功能

“三聚氰胺”发生之后,国产奶粉一度滞销。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介绍,2008年三聚氰胺发生前,国产奶粉市占率达60%,但此后洋奶粉已占据半壁江山,今年有可能正式超过国产奶粉。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则进一步透露,2009年大包粉的进口量为24.5万吨,2010年就达41.5万吨,估计今年的量可能在50万吨。另外,有传言称,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已经占领了8成市场。而在一线城市的婴幼儿奶粉市场,洋奶粉早就是主流。…[详细]

在被称为一夜倒退25年的“乳业新国标”曝光后,洋牛奶(液体奶)又发威了,销量激增了三成。同时,洋奶粉还纷纷涨价,仍然供不应求。…[详细]

一方面,真正高收入的人群不会在乎奶粉钱,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家长来说,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也不太在乎奶粉钱,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端奶粉和婴幼儿奶粉市场就把大家认为品质上没有保证的奶粉给淘汰了。

问题在于普通人的收入水平低,大部分时候真的出不起价

我国普通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已超过20%。在GDP这个“大蛋糕”确定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拿走得太多,势必意味着劳动者所能拿到、分享的将更少、更微薄。普通劳动者参与分配的地位正在日趋边缘化,变得愈来愈无足轻重、不值钱。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在3.3倍左右,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15倍之多,10%的最高收入户与10%最低收入户人均差距20多倍,少数金融国企高管的年薪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多倍。…[详细]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收入的增长是跟不上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的。比如前不久就曾经有不少白领在记账,公布自己家的“恩格尔系数”,结果发现自家竟然是贫困家庭。再比如,许多人都表示“无公害绿色蔬菜”价格太高,无力购买。

而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但低价格、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消费者却无法识别。

有的时候是生产厂家自己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厂家拼命地向基层生产者压缩收购价。另外,在老百姓购买食物付出的钱中,多数被流程中各个利益方通过物流费、高速公路费、油价及超市地租获取,真正到达生产者手上的寥寥无几。基层生产者在强势的行政、垄断要素和下游产业链面前,几乎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结果就是,这些基层生产者主动。这在“三聚氰胺”、“瘦肉精”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中国的农业非常分散,要全面地监管住基层生产者很困难。…[详细]

罪魁祸首之二:高通胀

通胀也是食品安全问题推手,又被后者给掩饰住了

中国目前CPI权重中,食品占比在31.79%左右(这还是下调后的结果)。食品占比最高,变动一小点的影响就很大。而CPI又被普遍看作衡量通货膨胀的标志。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当要调控物价、控制通胀时,首先就是要控制农产品的价格。不必要和不正确的干预,扭曲了各生产要素的报酬,通货膨胀的“成本”最终却强制性加在了食品行业上。另外,通胀也让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成本都有所上涨,在人们收入有限,无力负担高价的情况下,生产者就从降低质量,甚至来营利。

另一方面,食品的低价格也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住了通货膨胀,毕竟这是人们感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物价要素。所以可以用这样的两个公式来表达食品安全困境:

1.高通胀+低收入+对高品质食物的渴望→低价的劣质食品(其中,高品质食物指的仅仅是奶粉、红酒这样的食物,而非鱼子酱等奢侈食物;对于真正的低收入人群而言,“对高品质的渴望”应去掉。)

2.低价的劣质食品→(掩盖)→高通胀…[详细]

生产者都是逐利的,要求他们仰望星空,培养道德血液来自律无疑天方夜谭,的监管亦不是万能灵药。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人民收入,抑制物价上涨,让不安全食品失去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