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货币为何极速贬值_黎巴嫩油价下跌原因
1.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2.关于利比亚战争实质论文2000字
3.以色列战机为什么老在黎巴嫩领空打叙利亚目
一、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二、埃及客轮红海失事千人遇难 2月2日,埃及“萨拉姆(和平)98”号客轮在从沙特阿拉伯杜巴港开往埃及塞法杰港途中发生故障后在红海沉没,船上1000多人遇难,38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客轮在事发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埃及总检察长指控客轮沉没中的6名责任人犯有玩忽职守罪,对他们正式提起诉讼,并对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属公司的老板发出国际通缉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还将59名涉嫌玩忽职守人员移交纪律法院审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四、黎以武装冲突造成灾难 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士兵为由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对抗,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五、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 7月14日,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受伊朗核问题等影响,一度创下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全球原油库存增加,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缓解,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削减原油产量,以阻止油价持续大幅下跌。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油价回落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六、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不再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列为太阳系行星,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由传统的9颗减为8颗。按照大会表决通过的行星新定义,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天体。 七、安倍执政后迅速访华 9月26日,当选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10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安倍成功访华,中日两国***就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达成广泛共识。中日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八、核不扩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取制裁措施。这一年中,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的核和弹道导弹项目实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绝执行这一决议。 九、联合国产生新一任秘书长 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并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激烈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尘埃落定。接替现任秘书长安南的潘基文将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 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首脑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中非国家***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审议通过的《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对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求纳
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2016年1月2日,沙特阿拉伯以恐怖主义罪名处决了包括该国什叶派教士尼米尔在内的47人。当地时间2日晚间,大批愤怒的伊朗民众在沙特驻伊朗使馆前举行示威,并随后发生暴力冲击焚烧沙特驻伊朗使馆。随后沙特就伊朗人焚烧使馆宣布与伊朗断交,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和伊朗为首的什叶派两派战争一触即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今的沙特由逊尼派皇室领导,被处决的尼米尔是什叶派***物,曾经领导过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一场席卷北非和西亚的民众反对运动,也称阿拉伯觉醒),即反对派暴力推翻当权运动,所以沙特对尼米尔恨之入骨。动机有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动手?
1、俄罗斯在叙利亚部署军事行动,美国在中东必须倚重沙特(两国关系一直很好)、以色列(美国支持犹太复国)和土耳其(土耳其击毁俄战机向美国表忠心),所以美国不反对处决尼米尔。
2、美国和欧盟对伊朗的核制裁(打压伊朗经济)已经解除,伊朗迎来国家发展契机。穷日子过久了,伊朗想经济发展(主要靠输出石油),但是同为石油输出国的竞争对手沙特就不乐意了。你也卖石油,那我的油价就更低了我还怎么赚钱?现在我把你的人杀了,你咬我啊?你国内的激进分子叫嚣要战争不想安稳地发展,我看你伊朗怎么办?打吧,国力继续衰弱,不打吧,作为什叶派的盟主国家寒了盟友们的心,你在大家的心目中就变成了一个怂货。
3、沙特皇室内部存在分裂危险,沙特皇室想转移国内矛盾和舆论注意力。
沙特有预谋地断交,已经做好战争准备。而伊朗激进分子也想打,现在就看美国和俄罗斯的态度了。
1、先看美国,2015年9月30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在联合国发言宣布巴勒斯坦不再遵守《奥斯陆协议》,这项和平协议曾经被视作为两国纷争解决的基础,“巴以冲突”再次升级。如巴以再次爆发战争,犹太人支持的美国就必须支持以色列并派出援军,但是2016年美国大选,还想安稳下台,所以不会支持以色列开战(一旦开战大家都没有退路),但有可能支持沙特打伊朗转移巴以矛盾,自己还有可能派出军队支援。另外伊沙开战破坏俄罗斯中东布局,有利于自己下一步的插手中东行动(增援还是调停?)。
打个比喻,一棵树被炸塌,倒向那个方向都行,只要不砸向自己就行了。
2、俄罗斯表示愿意协调沙特和伊朗的矛盾,左右中东局势发展,顺带提升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俄罗斯在叙利亚驻军,伊拉克反对美国在自己国家驻兵,黎巴嫩亲叙利亚(“阿迈勒运动”组织)和伊朗(黎巴嫩),再加上伊朗自己,什叶派联盟已然成型,俄罗斯乐见其成,当然不希望沙特破坏自己在中东的布局,但是也不排除俄罗斯会与美国有默契地搁置巴以冲突转而促成沙特和伊朗开战。
3、欧盟国家不希望两国开战,因为受到了前一阵子的叙利亚难民侵扰,自己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4、什叶派联盟使沙特感受到了威胁。因为伊朗经济一直在发展,时间越往后拖越对自己不利,所以搞事挑衅伊朗(沙特战机攻击伊朗驻也门大使馆),"希望伊朗跟自己来一场战争拖垮伊朗"。
关于利比亚战争实质论文2000字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略要地 中东位于欧亚非交接地
宝地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历史原因 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原因
宗教冲突 例如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教的圣地
其他地区各国在此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关系非常复杂。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以色列战机为什么老在黎巴嫩领空打叙利亚目
利比亚战乱原因: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wiy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利比亚战争有两点原因:
1、利比亚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他的军事力量相 当落后,多国部队用先进的武器去攻打他时没有还手的能力。
原因分析:
1、如果利比亚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就没有利益存在,难道真正是把利比亚攻打下来后还给利比亚人民?那是不可能的。军费开支哪里来?我想多国元首早就把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给瓜分了。历史可以证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不也是看到当时中国清的宝贝多吗?
2、利比亚的军事力量也很重要,如果利比亚的军事力量有俄罗斯那么强大他们敢去攻打他吗?这就是应中国那句古话:柿子拿软的捏。
从八国联烧圆明园,到多国联军空袭利比亚,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意味着剥削范围的扩大,剥削形式的多样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早期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随着西方民主运动的推进,以及制度的完善,这种早期的剥削形式受到严重的阻力。在国内矛盾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求新的资本价值增长点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在全球范围扩张势力,并进行殖民统治,从而导致了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出现。
这都是题外话,再说说利比亚战争。利比亚实际上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替罪羊,从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各国一直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法国罢工不断,居高不下的水平使各国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这时候需要有一个借口,来转移国内的政治经济矛盾。而利比亚反对派的出现刚好给需要借口的欧洲各国可乘之机,于是打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
这就像英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地球人为什么要开发阿凡达的领地,资本主义的本质觉定了世界上不断会有新的战争出现。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为什么总在中东那一带发生战争
利比亚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部族国家,东部和西部仅仅是当初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强行将其合并才联合组成了一个国家,事实上在卡扎菲统治期间,东部王室残余和反力量一直很强大。而卡扎菲本身的统治基础是来自利比亚最大的3个部落支持,其军队事实上是部落武装的联合体,所以卡扎菲一直在削减军队,转而建立准军事部队。上世纪末,其中一个部落的军队就曾经发动,失败。此次是该部落联合东部反卡扎菲力量进行的一次新尝试。
中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60年代的中东革命浪潮并未完全改变中东原本的政治架构,中东宗教、部落力量非常强大。虽然部分国家终结了王室统治,但是上台的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宗教、部落力量,而无法彻底清除,这就给埋下了隐患。
2、中东各伊斯兰国家之间因为宗教、领土纠纷,矛盾重重,彼此间缺乏信任和合作。
3、中东富裕国家多数是依靠石油发展起来的,而像埃及这样相对教育、工业发达的国家,由于石油有限,反而比较贫穷,加剧了各国间矛盾。
4、中东各国人口增长过快,像埃及等国人口增长率远远超过经济增长率,所以即使在前几年埃及经济进入辉煌期的时候,依然出现了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情况,加剧了内部矛盾。
5、随着美国反恐战争的进行,中东极端宗教势力也极力宣传这是西方对伊斯兰教的打压,使得很多对现状不满的人加入其中,势力得到了很展,开放选举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极端势力哈马斯和都轻松的赢得了选举,这加剧了中东的混乱局面。
西方联军空袭利比亚原因
利比亚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输出国,西方各国的石油集团都在利比亚有大量的投资。为了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同时也为了不让在对西方政治态度上善于多变的卡扎菲继续执政,于是他们抓住了这次的机会对利比亚进行打击,把卡扎菲赶下台。再说本来这次的就是美国的网特挑动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借别人的手干掉卡扎菲,同时为自己出兵找理由。法国出兵的目的就复杂一些,北非的大部分国家曾经都是其殖民地,利比亚也不例外。作为利比亚曾经的宗主国,法国觉得自己有义务要管。其实这个理由很站不住脚,人家都独立了几十年了,你跟它其实半点屁关系没有。唯一有关系的就是石油,这充分体现了它的虚伪。英国的目的就比较明确了,它可不希望利比亚的石油最后掌握在法美手里,它当然要插上一脚。资本主义的国家就是这样,为了本国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还虚伪的说为了,为了自由。
历史和现实情况导致的看地图(黎以关系很复杂)
2006年黎以战争现场
争土地
双方都说那是故乡
以色列是犹太人国家,居民多数信仰犹太教。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建立希伯来王国,古以色列王国被灭亡以后,希腊罗马王国也曾占领过这片土地。犹太人就在这个时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乡。
黎巴嫩属于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在历史上曾为一个国家,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所统治,16世纪初,黎巴嫩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和要求独立的呼声不断,1941年9月和11月,法国委任统治当局被迫先后宣布结束委任统治,承认黎叙独立。1943年8月,叙成立自已的,11月,黎巴嫩宣布独立。
而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分别建立以色列国和阿拉伯国。
由于犹太人和黎巴嫩人都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过,因此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矛
盾难以调解。
以色列和黎巴嫩:因为历史的积怨;以色列是犹太人,黎巴嫩是什叶派穆斯林。黎巴嫩诞生于1982年,当时的黎巴嫩内战已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亦大举入侵,导致近60万什叶派穆斯林难民涌入黎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和工作,他们期望拥有自己的组织,渴望返回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尼梅尼的支持下,在贝鲁特南郊诞生了。它是穆斯林什叶派政党,打出开展武装斗争,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黎的旗号。
黎巴嫩长期被以色列占领
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在英美的支持下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于周边国家争夺土地。1948年、1956年、1967年和13年,以色列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4次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大量土地。由于黎巴嫩曾经参战,因此和以色列关系一直都很紧张。
1982年,黎巴嫩正处于内忧外患,黎巴嫩内战进入第7个年头。以色列抓住这一时机,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河山。
受战争影响,近60万名难民涌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这些难民没有住房,没有工作,也没有人关心,他们渴望返回自己的家园。于是,在当时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一手支持下,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南郊诞生了。
诞生于战乱之秋的一开始就是一个准军事组织,在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下,在抗击以色列占领的斗争中越战越强。他们的反抗给以军造成的大量伤亡,使以在国内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于2000年5月从黎巴嫩南部地区撤军,但仍然控制着存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
战不休
两国至今仍是敌对状态
虽然以色列于2000年撤军,但它与武装的冲突也几乎没有停止过。由于以色利仍然控制着黎巴嫩的萨巴阿农场,双方经常为此展开大规模的袭击和报复性反袭击。
在2006年7月12日,所属军队展开了一项代号名为“诚实的许诺行动”的军事行动,突然袭击了以色列北部,打死8名以色列士兵,俘虏2名以色列士兵。此项行动引起以色列的不满,随后即展开一项代号名为“正义报酬行动”的军事行动,进行反击,第二次黎以战争爆发。战事迅速升级,双方你来我往交战多日,并造成大量平民死伤。
大规模冲突不仅引起中东地区情势不安,还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国际上对此军事冲突相当注目,开始了调停、撤侨的动作。
2006年8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无异议通过联合国安理会1701号决议,试图使交战双方停火。黎巴嫩和宣布接受这个决议;以色列宣布接受这个决议。停火协议生效。
2008年7月16日,以色列与在两国交界的纳库拉进行换俘,以色列释放其羁押的民兵等5人,并归还近200具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民兵的遗体,也交还了两名以色列士兵的遗体。
虽然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但仍处于敌对状态,近年来零星的冲突仍不时发生,两国也势如水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